《农民日报》5月26日整版报道安徽农耕、源远流长,潮起江淮、影响华夏。从中国原始第一村尉迟寺遗址,到我国第一个大型陂塘建设工程安丰塘;从最早提出土地分类的管子,到豆腐创始人淮南王刘安;从实行“包产到户”,到免征“皇粮国税”,一场场创新创造的大剧在江淮大地缤纷演绎。
回首百年路,一代代江淮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解放思想、锐意创新、真抓实干,农业农村经济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安徽考察,为安徽三农发展指明了方向,安徽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2020年,粮食产量达803.8亿斤,较1949年翻了两番多;一产增加值达3184.7亿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80多倍;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16620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70多倍。作为全国5个粮食净调出省之一,安徽用全国4%的耕地生产了全国6%的粮食,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整省推进试点,到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不断深化;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连续获批全国整县、整市整省试点,到农村“三变”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从率先探索林长制,到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安徽各项改革蹄疾步稳,农村发展活力竞相迸发。
当前,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四大支柱,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2020年,安徽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620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1954年的61元的270多倍;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37∶1,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展望新时期,从皖北沃野到皖南山区,从江淮之畔到巢湖之滨,六千万江淮儿女正乘势而上、奋楫破浪,努力打造乡村振兴安徽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