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云南北迁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介绍,截至6月6日9时9分,15头北迁亚洲象持续在昆明市晋宁区夕阳彝族乡西北部活动,人象平安。据人民日报消息,5月24日凌晨,一个拥有17头野生亚洲象的象群进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并逗留至今。而6月3日晚,监测预警系统发现有野象群进入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景讷乡曼窝村。至此,已有三群野象离开了保护区,进入人类生活的区域。这是为什么呢?
北上家族曾进居民院子拧水龙头排队喝水
4日,前方无人机监测团队观测到象群位于昆明市晋宁区法古甸村附近的山林。而5日上午,象群的迁徙方向继续转向西偏南,监测发现上午象群在绿溪新村附近的山林中活动。到了下午,象群又转向西北方向移动,出现在了昆明市晋宁区的夕阳乡青龙山附近。截至5日15时10分,象群先行向西南再转向西北迁移12.1公里,由昆明市晋宁区双河乡进入夕阳乡活动,人象平安。与前两天的单日9公里和6.6公里的速度相比,象群5日走得有点急。
那么,这两天象群为何会突然转向呢?据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陈明勇教授介绍,象群进入昆明市晋宁区后,指挥部与专家组对象群的移动方向、城市、乡镇和村寨的分布格局进行研判,发现北面正好是人口密集的双河镇。为避免象群对当地居民造成威胁,决定在双河镇的法古甸村,釆用渣土车等大型车辆,在北面和东面进行封堵,在西面和南面则采用适量食物进行引导。目前,两种方法并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象群开始向西和南面移动了几公里。
4日,有村民拍到象群进入院子自己拧开水龙头喝水的视频。视频中显示,一头大象发现水龙头,用象鼻拧开一顿畅饮,随后同行大象也轮流来喝水。大象走后留下开着的水龙头和“节约用水”的标语。村民笑称:“怎么不关水就走了,节约用水没看到吗?”
南下家族17头野象逗留西双版纳植物园
6月2日晚,一个拥有17头野生亚洲象的象群已开始闯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东部的作物保护与育种基地,并对基地内的设置造成损害。如果象群进一步向植物园核心区移动,60年来以蔡希陶教授为代表的几代植物园人收集和保存的13000多种植物,尤其是1350多种珍稀濒危植物,可能被象群取食和破坏,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
6月5日,记者从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相关负责人杨振处获悉,目前象群在植物园东部片区,区域内主要是一些经济作物的试验用地,同时也包含部分天然植被。他表示,象群可能吃掉了部分重点野生保护植物,但具体损失还要等象群离开后再做统计。杨振介绍,为了保护珍稀濒危植物,植物园已紧急搭建了一个防护网,用以阻止大象进入植物园核心区。此外,倘若象群真的要进入核心区,植物园可能会用卡车将道路封闭,但具体方案需要根据象群的行动进行实时决策,讲究“随机应变”。
据媒体报道,这群野象来自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子保护区,最初于5月23日试探性进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目前象群中有17头个体,包括成年象11头,亚成体象4头,还有2头2021年出生的幼象。
进村家族10头野象出没村庄吃芒果、火龙果
6月4日,西双版纳州景洪市7名亚洲象监测员赶到了曼窝村,通过地面监测、无人机监测追踪象群的最新动态,及时向周边居民发出了实时预警信息,防止人象冲突的发生。
监测员告诉记者,这群野生亚洲象共有10头,分别是3头幼象、7头成年象,其中2头母象怀有身孕,它们大都生活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时不时游逛于周边的村庄,景讷乡的曼窝村就靠近自然保护区。
通过红外热成像监测,3日21时,象群走进芒果林,开始一路“逛吃”。4日清晨,监测员在农田里发现了象脚印,据足印推测,这群象于清晨横穿曼窝村的秧田、火龙果地,随后进入后山竹林继续觅食。直到4日中午11点,整个象群才稍事停顿进入了梦乡。它们休憩的位置与村舍直线距离只有1.2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