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孙邦明
俗话说:“六月苋,当鸡蛋;七月苋,金不换。”苋菜,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在夏季深受人们的喜爱。家庭聚会,或朋友小酌,一盘色泽殷红的苋菜,几块乳白的蒜瓣点缀,养眼愉悦,品尝绵柔爽口,仿佛又尝到了当年妈妈做的味道。
在家乡,苋菜五月便压满菜市。老家土称为“汗”菜,有的地方亦称“汉”菜。吾偏向于“汗”,毕竟它长在、吃在流汗的炎炎夏季。后知古字书《玉篇》中,将“苋”读作“汗”,便有了考证。苋菜耐旱耐阴喜高温,适合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的天气。半畦菜地,撒几把籽,浇水定根,不需要过多呵护,几日便呼啦啦地疯长,蓬勃的繁盛的,满满的丰收感。自此,隔三差五地,饭桌上就有一盘爆炒的紫红的苋菜,孩童碗里也多了一种“红饭”,魔幻得令孩童惊奇,胃口大好。
那时还在世的母亲喜欢种苋菜,农家人都喜欢种。普通的家常菜,成了匮乏年代的蔬菜供应“大户”。它易生好长,烹饪也很省事,特别满足乡村夏忙节省时间的需要。收工回家的村妇,麻利地掐去老茎叶,水中清洗,用力揉搓,出少许汁至叶茎柔软。当下锅的菜籽油冒起青烟,倒入爆炒,加盐和适量水,撒几粒剥好的蒜瓣,盛盘搁猪油拌匀,几分钟便一气呵成。老家俗话说:“苋菜揉三揉,炒菜不用油”。看来,苋菜好吃,在于揉搓,还省油。出锅的苋菜,颜值油润,色泽殷红,味道绵柔无纤。
五月入夏的江淮丘陵地区,雨水多,太阳烈,六、七月份也是苋菜最佳的生长期,高产,生长期漫长,能吃到初秋。匮乏年代,清汤寡水,苋菜吃得厌倦。母亲总是逗我们:“快来吃红饭哟。”简便的土菜,氤氲着母爱的情愫,帮助我们度过了缺吃少穿的苦难岁月,还蕴含着一方的乡土文化。民间传说,曾经每到端午节,一种五毒妖怪便出来害人。为了吓跑它,端午时家家户户必须吃“五红”:烤鸭、苋菜、红油鸭蛋、龙虾和雄黄酒,五种菜象征着五毒妖怪的血。自此,端午除了吃粽子,挂艾草,还得吃五红祛妖魔。小小的家常菜大有来头,有浓厚的风土习俗在其中。
如今生活好了,苋菜成了配角。吃腻荤腥,配搭清淡,苋菜味道更可口鲜美,依然是受人们欢迎的夏季家常菜。同样的普通菜肴,折射了两个不同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