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届上海电视节将于6月10日晚举行“白玉兰绽放”颁奖典礼。随着颁奖的临近,各大入围作品的讨论和关注度也日渐提升。除了影视剧、综艺等
热门奖项,纪录片虽然是小众门类,但是其所蕴含的文化思想性一直对电视内容有着重要的指向意义。今年白玉兰奖纪录片单元涌现了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中外佳作,入围“最佳系列纪录片”与“最佳纪录片”两个奖项的12部作品中,不乏自然、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力作,透过它们,观众得以看见中国,认识世界,乃至探索宇宙。认识别样世界
从海外高分纪录片《鲨鱼》《地球脉动》《蓝色星球》到国内佳作《航拍中国》,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对于呈现自然之美的纪录片的吸引力从未减弱过。今年入围“最佳系列纪录片”的作品中,就有不少自然类纪录片。
奥地利作品《奥卡万戈:梦想之河》,将镜头深入非洲南部第四长河奥卡万戈的三角洲腹地,让观众通过画面,把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内陆三角洲美不胜收的景色和生命的蓬勃尽收眼底。由英国、挪威、冰岛三国联合制作的《风暴之子》充满了原始而震撼的生命力:在极北地区雪白的荒野中,水獭、海雀、北极狐、灰海豹和驯鹿家族等动物凭借各自的智慧和勇气,与地球上最狂野的风暴进行战斗,等待新生。
纪录片不仅热衷于记录自然之美,也不忘留存人文记忆,抚慰人心。波兰纪录片《悲恸》始终带着淡淡的哀伤,在它的镜头下,波兰传统音乐不可避免地走向“将要逝去”的结局,这是它的“黄昏”,而在这缓慢逝去的背后,乐器演奏家的爱和痛苦,又与波兰这个国家的命运紧密交织在一起。带着苦涩味道的纪录片不止《悲恸》一部,同样入围“最佳纪录片”的以色列作品《我当时也在》,近距离记录地区冲突下的颠沛流离和生之渺小,它时刻提醒着观众,在地球的某个角落,战争仍在继续,许多人流离失所。
这些优秀的纪录片关注自然、艺术、人文等不同的题材,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场诗意的视觉盛宴,打开了认识精彩世界、体验多样人生的荧屏之窗。讲述中国故事
海外纪录片表现不俗,中国纪录片也不遑多让。作为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中国纪录片频频入围并摘得白玉兰奖,其中包括观众耳熟能详的《乡村里的中国》《人间世》《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等。
今年,中国纪录片入围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纪录片单元的共有《摆脱贫困》《小小少年》《西泠印社》《金银潭实拍80天》《应战——抗美援朝中国出兵揭秘》等五部作品,占据了入围名单的近半篇幅。
《西泠印社》用6集体量还原创立于1904年、我国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文人社团和那些近现代书画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百年风云变幻,不变的文人情怀和君子风骨透过故事呈现出来,不管是篆刻艺术还是立世哲学,《西泠印社》中的片段与精神,都是“中国”的。
《应战——抗美援朝中国出兵揭秘》用镜头回溯七十年前那场战争的开端,展现了党和人民军队高瞻远瞩的政治智慧和高超卓越的军事谋略,体现了抗美援朝精神的丰富内涵。
在刚刚取得全面胜利的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摆脱贫困》就让不少观众为之流下热泪,八年的脱贫攻坚之旅浓缩成8集脱贫攻坚专题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的感悟源于该片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事非经过不知难”,有观众评价,看完这部纪录片,年轻人会更了解中国之伟大。
作为12部入围作品中唯一一部直击并记录新冠疫情的纪录片,《金银潭实拍80天》留下的不仅是中国故事,更是世界故事。片中主角们的痛苦与欣慰,人性的纯真与挣扎,都令人动容,难以忘怀。
无论是历史还是当下,最终都要走向未来。《小小少年》记录下那些“痴迷”于自然、科技、艺术、运动等不同领域的天才少年和他们与众不同的成长故事——这些追求自己心中梦想,爆发出勇敢、执着、顽强、忘我状态的后浪们,每一个都可能在未来大有作为。据《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