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早年投身革命,一生经历跌宕起伏;他创立了原巢县地区最早的党组织;他利用各种关系在巢湖北岸敌占区,为新四军二师和七师打通了一条珍贵的交通线……他就是原巢县地区中共早期活动者周心抚。6月12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在合肥见到了周心抚的五女儿周庆平。通过她珍藏的那些发黄的书信和倾情讲述,还原一个革命者父亲的点点滴滴。
幼时贫寒,埋下革命的种子
周心抚1905年5月13日出生在安徽巢县花塘乡周黄村一个农民家庭。在周心抚出生前,父亲离开妻儿到芜湖讨生活,在一家豆腐店里当雇工。周心抚有3个哥哥,先后被送到芜湖做学徒。后来省吃俭用攒了一点钱,在芜湖近郊租了三间草屋和一亩菜地,一家人才得以团圆。
童年的贫苦生活给周心抚印象深刻,也在他心里埋下了同情底层劳动人民、痛恨社会不公的种子。由于家境贫寒,周心抚的三个哥哥都没有读过书。直到1917年,父亲经营的豆腐店经济状况略有改善,开始考虑让周心抚上学。其实父亲的愿望非常简单,就是希望周心抚能认识一些字,以后可以在店里记记账。
1917年,12岁的周心抚就读于芜湖南岸小学。相较于同龄人,入学晚的周心抚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读书非常刻苦。他仅用3年时间就读完了7年课程。1924年,周心抚考入南京华中公学。1925年秋,经中共党员胡祖选和曹国云介绍,周心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邂逅爱情,却为革命断情丝
1926年冬,周心抚受党组织派遣前往武汉,参加国共合作的安徽党务干部训练班。说到父亲这段经历,周庆平透露了一个秘密:周心抚在这里收获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在干训班里,周心抚遇到一个志同道合的女孩,她老家也是安徽的。相同的革命理想,同处异乡,让两个年轻人的心走得很近。干训班结束后,他们一起回到芜湖。周心抚一位上级领导知道这件事情后,找他谈了一次话:“现在革命斗争形势这么复杂,你还很年轻,暂时不要让儿女情长耽误了革命工作。”周心抚默默放下这段感情,全身心投入到了如火如荼的革命工作中。两个情真意切的年轻人就这样断了联系,从此天各一方。
周庆平说:“这件事在我父亲心底一直是个结。”周心抚有文化,工作能力强,帅气儒雅,是很多女子心中的偶像。不少工作伙伴都张罗着给他介绍对象,可周心抚总是提不起兴致。直到30多岁,周心抚才经人介绍和胡英结为伉俪。胡英也是一名革命者,1939年加入共产党。两个人为革命工作东奔西走,聚少离多。直到周心抚42岁,两个人才有了第一个孩子。
投身革命,创建基层党组织
据党史记载,1929年春,周心抚来到含山张什一村小学教书,并以他两年前创建的巢县革命青年同志会会员为骨干,秘密开展党建工作。经过一段时间考验,周鸣畏等4名表现积极的青年知识分子先后被吸收入党,成为第一批党员。1929年8月,原巢县地区最早的党组织——中共巢县支部成立,周心抚任支部书记。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周心抚积极投入抗日救亡的革命洪流。1942年夏,中央华中局指示要做好巢湖北岸张团区的工作,以利新四军二师和七师的交通,皖中区党委遂调周心抚前往该区工作。周心抚通过多方面工作,将驻守这里的伪军争取过来,从而使新四军人员能在这里安全地跨越淮南铁路。1943年,日军大举扫荡皖江根据地时,新四军七师的一些干部战士和家属都隐蔽在该区并受到很好的保护,被战士们誉为“七师的第二根据地”。
看淡物质,优良家风代代传
周心抚一生走南闯北,在复杂环境中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在女儿周庆平的印象中,父亲举手投足间有着一股温文尔雅的绅士派头。“读他写给我的信,仿佛听到他轻言细语的声音,很亲切。”为此,周庆平一直珍藏着父亲写给她的信。
周心抚处处为别人着想,对物质生活看得很淡。周庆平记得,有一段时间,父亲领回工资后,留下一部分接济贫穷的朋友,剩下的全交给母亲。“我们长大后,他总是鼓励我们要自立,从来没有为我们兄妹几个谋一点私利。”周庆平表示。
1982年3月,周心抚去世。周庆平表示,父亲离世快四十年了,如今他们兄弟姐妹几个都通过个人努力,生活朴实、知足。“虽然他老人家没有给我们兄弟姐妹留下什么物质财富,可他留下的精神财富是全家人最大的骄傲。我们把老人家留下的家风代代传承下去,就是对他最好的怀念。”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赵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