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不少饭圈偏执、封闭且内向抱团,其往往怀揣着莫名的“使命感”,同时对外则往往好勇斗狠、极具攻击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短暂的饭圈发展史,就是一段惹是生非、网络引战、互殴互撕的历史。从最初的“兴趣社群”“粉丝协会”,迅速异变成网暴组织、氪金组织,饭圈的圈子文化、组织形态早已面目全非。在此背景下,专项整治“饭圈”乱象,势在必行。
仗着人多势众,人性的暗面在饭圈的狂热氛围下,被唤醒、被放大。躲在网络ID之后,一个个“粉丝”毫无顾忌地攻讦怒骂、人身攻击、造谣抹黑、人肉起底。饭圈出征,寸草不生。沉浸于那种煽风点火、拉踩攻伐的虚幻快感中,饭圈成员自我放飞。其背后的心理逻辑,实则就是反社会的“破坏欲”的集中释放,这是一种群体性的暴力。而参与其中的个体,往往无须负责、毫不愧疚。
相比于传统意义上的粉丝团体,近年来的饭圈呈现出了两个令人担忧的新特点。其一,就是偏激化、极端化,一言不合就开骂、群殴、互撕,日常暴躁如雷、惹是生非;其二,高度组织化、实体化,在爱豆“教主”效应的感召下,饭圈内部等级分明、步调一致并“一致对外”。诱导集资、氪金应援、动员“出征”,饭圈的纪律性、行动力、影响力(破坏力),越发成为可怖的存在。不仅局外人对此深恶痛绝,很多饭圈成员实则都被裹挟其中、身不由己。
治理饭圈乱象,对饭圈文化拨乱反正,其根本性指向,就是恢复饭圈作为“粉丝团体”的纯粹与初心,就是要约束饭圈不断挑衅禁忌、对外扩张、强加于人的野蛮做派。饭圈,永远不能凌驾于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之上。保护私隐、尊重权利,捍卫信息真实与平和表达的网络良序,这是我们的共同价值,也是全社会的底线担当。以专项整治,给饭圈行为立规范,清理饭圈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生态和收割食物链,这是让饭圈回归理性与正常的必然之路。□蒋璟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