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战争时期,在亳州境内,中国共产党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址,这些“红色印记”,铭刻着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百年征程波澜壮阔,值得亳州人骄傲的是,95年前,亳州就出现了第一名共产党员,第二年,就成立了亳州第一个党支部,开始了红色活动。这位亳州历史上最早的共产党员,就是涡阳人魏季高。
革命生涯艰苦卓绝
魏季高又名魏一博、魏达尚,涡阳县人。1925年,年仅15岁的魏季高在宿县省立第十四中学上学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后转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爆发后,魏季高回涡阳发展党组织,在他的影响下,先后有7名进步青年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涡阳党小组、党支部先后成立,由魏季高任书记,接受中共宿城独支领导,在涡阳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真理和反帝反封建思想。
“当时环境恶劣,党支部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主要在县城及附近活动,后因遭受反动组织的迫害,没留下什么遗迹。”涡阳县党史办退休干部王玉金表示。为了启发、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他们广泛散发《中国青年》《向导》《共产主义ABC》等进步书刊,还创办了刊物《涡上青年》。由于当时形势的变化和经济困难,《涡上青年》仅编印了一期,约200份,主要散发在涡、蒙、亳一带,在青年中产生了一定影响。
1927年,国民党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四处捕杀共产党人,白色恐怖日趋严重,涡阳党支部受到严重威胁。魏季高孙子魏欣保留了老人1968年所写的《我的历史》手稿照片,发黄的公文纸上蓝色的笔迹已经有些模糊:“……回涡阳不久,县府捕人的消息透露出来,当夜出城,又去宿县,后来得知,那天夜间确到我家搜捕了。”随着魏季高等支部成员先后离开涡阳,1930年后中共涡阳支部的活动停止。
后来,魏季高奔赴延安,进入抗大四期学习,毕业后到杨虎城部1058团做后勤工作。1942年,他和部分党员接受重庆党组织的指示,打入伪军张岚峰部,做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魏季高担任煤炭部郑州煤矿机械厂党委书记,1984年离休,1993年在郑州去世。
光荣事迹后人铭记
在魏季高的手稿中,有“出生在一个剥削阶级家庭”的表述。魏欣也表示,听奶奶说,爷爷家当时有着上百亩土地,爷爷为了革命,与家庭决裂。“家境颇丰的他本可过着富裕的生活,但正是因为接受了先进的思想,有着为国为民的爱国情怀,使得他愿意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颠沛流离甚至付出生命。这在当时,应该说非常可贵。”魏欣说。
在52岁的魏欣眼里,生活中,爷爷就是一个和蔼的“小老头”,书里写的那些光荣事迹,爷爷从来没有跟他说起过。但是通过和爷爷熟悉的人的讲述,他感受到了爷爷的高大形象和人格魅力。
在魏欣看来,爷爷为人勤俭低调,“作为厂党委书记,单位给他配了专车,他从来不坐,每天都是自己坐公交车上下班;单位食堂设有干部餐厅,他还是和工人们一起排队买饭;单位给他分了房子,他说奶奶单位分了一套够住了,就不要了。他单位从前的司机每次遇到我,总是说起他们的魏书记,并竖起大拇指,满脸的佩服。”这些,让魏欣感到无比骄傲。
“回望爷爷的一生,是值得后辈铭刻在心永志难忘的一生。他的清正廉洁、公而无私,成为我终身需要追求的目标,他是我的榜样,是我仰望的高峰。他在物欲面前始终保持着一颗高贵洁净的灵魂,警醒也鼓励着我,使我在喧嚷的尘世间能够一路砥砺前行,洁身自好。”魏欣说。
路振杰李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陈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