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城往西约20公里,有一片连绵的山峰,“寨牌山”就是其中之一。在地处怀宁县月山镇广村村的寨牌山中,有一位革命英烈长眠于此,他就是安徽省第一个为革命牺牲的共产党员杨兆成烈士。如今,距烈士牺牲已有95年了,但家乡父老不曾忘记自己的孩子。当地政府和乡民曾数次修葺烈士墓。今年杨兆成烈士墓修缮竣工后,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由于其革命事迹永远激励着后人,前来祭扫的党员干部与群众络绎不绝。
投身革命,坚持斗争
6月18日上午,面对修葺一新的先人墓地,74岁的杨黄毛唏嘘不已。他告诉记者,虽然自己从未见过这位英雄的叔祖,但自幼便常听爷爷说起杨兆成的故事。
杨兆成家境贫寒,幼年丧父,跟着母亲一起过活,6岁时,便给人家放牛,补贴家用”。杨黄毛说,年幼的杨兆成十分好学,总是站在村里私塾门外听老师讲课。见他如此勤奋,本家们便凑钱资助他到私塾念书。
聪颖的杨兆成没有辜负亲人的期望,从私塾转入小学,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当时位于安庆的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现安庆一中,以下简称“一师”)。在这里,杨兆成毅然投身革命的滚滚洪流。
五四运动后,在当时既是安徽省会又是怀宁县治的安庆,马克思主义开始在进步青年中传播,一师是当时安庆爱国学生运动的主要阵地之一。杨兆成从入学那天起,一面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一面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知识的更新和社会活动实践,使他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官僚的残暴深恶痛绝。
根据资料记载,1921年至1923年,杨兆成先后参加了“六二学潮”“反对省三届议员贿选”“驱逐省长李兆珍”“反对曹锟贿选总统”以及痛打“猪仔议员”张伯衍、何雯等一系列斗争。
1925年冬,日本帝国主义进兵我国东北,引起国民众怒。杨兆成于当年12月24日召集各学校教职员代表座谈,商定举行示威行动。后在行动中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罪恶行径。
在革命活动实践中,杨兆成逐步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政治上逐渐成熟。1926年1月,杨兆成担任中共安庆特支书记兼共青团安庆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在上级党组织领导下,杨兆成积极组织和领导广大民众开展反帝反军阀的斗争。
宁死不屈,英勇就义
1926年夏,杨兆成从一师毕业,被聘为该校附属小学教务主任。杨兆成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援助北伐军的指示,留在学校,借机开展“兵运”工作,策应北伐。
他写信并邮寄革命书刊给其在蚌埠军阀陈调元部当兵的表兄,宣传革命,鼓动策反。这时,军阀当局通令全省军警对“赤化分子”严加防范,并派专人坐守各地邮局检查邮件,他的表兄被军阀当局拿办,拘押刑讯,供出原委,同时,杨兆成接收上海邮寄的革命书刊也被警方察觉。
当年8月25日,警察厅的两个便衣警察冒充学友看望杨兆成,由其表兄带到一师,杨兆成被警察逮捕,落入“魔爪”。敌人将他视为要犯,次日押解南京,后转押蚌埠,由陈调元亲自问审。
杨兆成被捕后,党团组织多方营救,均未奏效。在狱中,敌人对他严刑拷打,强迫他赤脚在烧红的砖上行走,妄图从他口中获得线索,以便将安庆的党团组织“一网打尽”。杨兆成受尽折磨,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使安庆的党团组织没有因他被捕而遭到破坏。敌人费尽心机,一无所获。
1926年9月10日晚,军阀陈调元在出兵阻抗北伐军前夕,在蚌埠小南山将杨兆成残酷杀害,并残忍地用杨兆成的头颅进行“出师祭旗”。杨兆成同志宁死不屈,英勇就义,时年24岁。
革命事迹,激励后人
杨黄毛说,当时,听说杨兆成被转押蚌埠,已知凶多吉少,包括自己爷爷在内的杨兆成的4个宗族兄弟开始徒步去蚌埠,一路上乞讨充饥,随处歇息,不敢向别人透露他们是谁、去蚌埠干什么。
得知杨兆成被杀害后,他们趁着黑夜偷偷收殓杨兆成的尸骨,抬回安庆,偷偷安葬在家乡的寨牌山山腰。从出发到回乡,他们前前后后用了一个多星期时间。
在安徽,杨兆成是第一位为革命牺牲的共产党员。1927年9月,杨兆成牺牲一周年之际,中共安徽省临委发表了《安徽省临委悼杨兆成同志》的文章,称赞“兆成同志是我们的战士,是青年工作的指导者”,号召革命者“应当踏着兆成同志的血迹向前杀去,杀开一条血路,高举我们的红旗!保障我们的胜利!”
在蚌埠,杨兆成仅仅停留了十多天,便遭杀害,但是蚌埠人民没有忘记他。如今在蚌埠市东郊曹山脚下,蚌埠市革命历史陈列馆的陈列墙上,杨兆成的照片静静地安放着,供人们瞻仰。
烈士牺牲后,家乡父老不曾忘记自己的孩子。据广村村党总支书记裴全超介绍,当地政府和乡民曾分别于2005年和2021年数次修葺烈士墓。
裴全超说,这些年,到杨兆成烈士墓祭扫的人络绎不绝,有机关干部,有在校学生,每年清明节来的人最多。村里每年都会定期组织志愿者对烈士墓进行维护、清理杂草,杨黄毛老人更是尽心守护。高啸洪胜武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蒋六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