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街谈巷议】平安度夏考验城市“凉心”善意
  6月17日,上海市总工会下发《关于组织开展2021年夏季职工劳动保护和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工会督促用人单位落实劳动保护主体责任,突出重点人群,开展高温季节服务职工活动,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职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有效预防和控制高温中暑和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职工平安度夏。(6月22日《工人日报》)
  城市因“水泥森林”的特殊性,具有强烈的“热岛效应”,同时,夏季室内空调降温排出大量热量,使得城市室外如同火炉。不少城市进入夏季,都会出现极端高温天气,不但室外劳动者难耐酷暑,其他的奔波者同样有诸多苦楚。城市如何在酷热中释放出足够的凉意,也是现实急迫的民生问题。
  高温保护是由来已久的季节话题,高温当头,首先不容高温劳动权益与福利旁落。2012年7月修订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对高温补贴、工作时长、工伤认定、降温措施等核心内容,从法律上进行了明确界定与规范。同时,每年一到夏季国家和地方人社部门、工会都会下发防暑降温方面的通知。
  从近些年这一制度的执行情况看,虽然每年都有所进步,但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高温条件下作息、劳动保护未能严格落实,高温补贴存在被克扣现象。所以,到了夏季加强政策落实的执法检查应是常态,让高温补贴及时足额发放,惠及每个劳动者,尤其是监督企业合理调整劳动作业时间,避开高温时段,强化高温下劳动保护,最大程度减少高温损害,避免中暑发生,给劳动者撑起一把荫凉的大伞。
  高温天气避暑也是不能缺少的公共民生。城市纳凉是城市居民夏季的刚性需求,也有必要纳入制度性的关怀,成为公共服务的延伸,如政府所属的防空设施、图书馆、新华书店、体育馆、城市公园等公共场所,应当创造条件向市民开放,提供纳凉便利。鼓励地铁、银行、超市等经营性公共场所,有条件地提供纳凉空间,如给予一定的能耗补贴,相关场所在高温天气辟出一定的纳凉区,提供纳凉便利,承担起社会责任。
  同时,高温下的城市,还需要群体之间相互体恤,用善意释放出人际的清凉,一方面对室外劳动者给予应有的尊重,支持他们合理调整作业与服务时间,对由此带来的不便予以包容,如快递、外卖等服务,尽量避免高温时段派单,尽量少要求送件上门等;另一方面劳动者工间避暑休息,有条件提供便利的,尽可能予以方便。□木须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