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安庆,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人文清风厚重;位列长三角城市群,这里经济发展蓬勃。作为革命老区,这里以星星之火燎原,红色文化影响深远。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安庆市追寻红色足迹,深耕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奋进力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助力乡村振兴,红色传承焕发出历久弥新的时代活力。
追寻红色足迹
安庆地区第一个农村党组织
6月21日,在安庆潜山市五庙乡红光村河湾村民组的秀水青山间,穿过古色古香的民居,沿着先辈的足迹,记者来到了安庆地区农村第一个党组织(又称潜山市第一党小组)旧址。
作为河湾古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亦是程千里烈士故居所在。时间回到1925年的夏天,安庆地区农村第一个党组织在这里成立,点燃了潜阳大地上的第一丛星火。此后,这里正式成立潜山第一个农民组织——五庙农民协会,发展会员100多人。两个组织的成立,标志着潜山知识青年和广大农民的觉醒,也预示着潜山有组织的农民武装斗争拉开了序幕。
红色文化不仅被牢记心间,也在传承发展。96年过去,作为潜山市红色资源大乡,五庙乡红色教育底蕴丰厚。浓缩五庙红色资源的展陈馆,集中展陈五庙吴桥八斗起义、程冲乡苏维埃政权、皖西第一专员公署等革命史料。当地以开展红色遗址普查为契机,寻访历史亲历者、革命后代等,广泛收集与党小组有关的史料、图片,让党小组的红色内涵更加丰富。
坐落于文风鼎盛的桐城中学校园内,渡江战役二野司令部旧址正在提升改造。绿树成荫中,静谧的旧址建筑,却仿佛带着记者一行回到炮火纷飞的那段峥嵘岁月。“改造后,渡江战役二野司令部旧址布展改进了以往的图文展示方式,综合利用声光电技术进行展陈,并在‘七一’之前圆满完成展陈任务。”桐城市史志室主任陈俊现场介绍。据了解,包括该旧址在内的多个红色革命旧(遗)址保护与修复工作进展顺利。
唱响红色赞歌
41年老党员自编黄梅戏剧本
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历程中,当地一些老党员以挖掘传承红色文化的方式践行着一个普通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工整的字迹、饱含深情手写的剧本、朴实的老党员……在水吼镇程湾村村民委员会,记者见到了王佳桂老先生和他写的红色剧本。“我也算出生在红色家庭。”王佳桂老先生回忆,在一次采风时,他偶然听到了方启英的事迹,很感动,因此萌生创作的想法。历经一个多月,经过多次修改,他手写的剧本“出炉”。
以水吼镇和平村吴冲组程廷春烈士遗孀方启英为原型,剧本讲述了方启英在1937年同丈夫一起将红军的两支枪藏于山林石洞中,自己在孕期被抓捕后坚贞不屈,遭遇丈夫和小叔被国民党杀害的双重打击,仍冒着危险先后为新四军藏枪两次的英雄事迹。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作为一个有着41年党龄的老党员,关注身边的红色故事,并将这些故事以艺术化的方式讲述给下一代听,让年轻一代人知道党的历史,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觉得是我应该做的,也是我多年的心愿。”谈起为什么创作这部戏剧时,王佳桂如是说。
“我现在正在做道具,也在找演员。”王老先生用地道的方言笑着说,准备工作完成后,剧目准备在七一前上台表演。
水吼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周娟表示,镇里像王佳桂这样热心红色文化的老党员比较多,他们以挖掘传承红色文化的方式,践行着一个普通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为了深度挖掘潜山红色资源,让更多带有潜山印记的红色故事教育人、感染人,潜山市邀请专家来潜开展红色文化论证会,确立了“红源潜山”这一主题。建设“红源潜山”革命历史陈列展馆,献礼建党100周年,建设地点位于潜山市烈士陵园西侧,设有星星之火、红旗漫卷、中流砥柱、胜利旗帜多个展区,借助声光电多媒体技术,以及场景雕塑、墙体油画等艺术,情景化再现重要历史事件,向人们展示潜山作为红色策源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今年4月29日,“红源潜山”陈列展馆正式开放,已成为潜山市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践行为民办实事
“六尺巷调解法”为群众解难题
铭记,是为了进一步弘扬红色精神,践行为民办实事的初心。安庆广大党员干部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创新工作方法,着力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相处和为贵,何况也不是什么大事,大家互让一步。”月22日上午,在安庆桐城文昌街道六尺巷社区书记张耘的耐心调解下,一起邻里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在“六尺巷”调解工作室内面对面交流,最终双方握手言和。
今年以来,安庆桐城以“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主题教育为契机,充分挖掘“六尺巷”所蕴含的谦和礼让、知进退文化精髓,将学习教育与为民办事有机结合,创新“六尺巷调解工作法”,构建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为社区和谐平安“加温”。
而在安庆市曙光社区新城吾悦华府小区,虽然到了饭点,但10栋1单元门口仍热闹不已。这里的“线下流动办公桌”前,有居民正向社区工作人员建议小区增加健身器材。而在对面,有法律志愿者正介绍常见的电信诈骗套路,提醒老年人加强防范。
电动车充电难、邻居渗水导致楼下被淹索赔难……这些很多小区面临的普遍问题,通过该社区的“线下流动办公桌”,线上线下双线“接单”,服务群众“私人订制”,得到缓解或解决。这张小小的办公桌,不仅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将服务触角延伸到小区楼栋里,也真正为居民们分了忧,办了事。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