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铜得名,以铜而兴,滚滚的长江水,巍巍的铜官山,育养铜陵先贤辈出,红色文化馥郁深厚。随着党史学习教育持续入深走实,千米井下飘扬的红色党旗,惠民安民的实干举措,便民利民的科技创新,让这座城市的红色基因传承弘扬,焕发时代最强音。
红色基因
千米井下,党旗飘扬
在千米井下的党旗前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穿过不忘初心的党员文明巷道,学习红色党史,内化劳模精神。就读井下党校,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工匠精神。6月23日上午,记者来到安徽铜陵有色冬瓜山铜矿,并跟随工人下井,感受千米井下的红色力量。
当日9点左右,记者来到冬瓜山铜矿,在进行下井安全教育学习之后,开始更换下井工作服。即使开着空调,换装后的记者也已大汗淋漓。再背上照明灯具和压缩氧自救器,带好人员定位器,佩戴好N95口罩,完成整套流程后,记者开始准备下井。“先要安全答题,答对按指纹才可以下井。”跟随工作人员穿过长长的巷道,坐上罐笼,一路往下,“不舒服就咽口水,这样好一些。”在罐笼里,记者听到最多的,就是这句嘱咐。到达“-730米”,在矿道步行一段后,记者再乘坐井下的越野车,经过多个弯道岔口和斜坡道,来到了“-960米”。
在这里的党员文明巷道,一场慷慨有力的宣誓正在进行。“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在采矿工区党支部书记苏青的领誓下,名党员重温入党誓词,传承红色精神。“我叫许世峰,党龄26年。”他告诉记者,自己在铜矿已经干了34年,时刻以劳模为榜样,“党史学习教育对我来说,就是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
筹建于1958年,1966年正式建成投产,作为一座井深超千米的大型铜矿,冬瓜山铜矿至今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部矿山史,就是一部披荆斩棘的奋斗史,一部党员干部群众奋勇创先的奋斗史。组织建在井下、党课上在井下、服务落在井下、活动放在井下、实绩亮在井下,冬瓜山铜矿将党建与生产经营融合,将党建向千米井下延伸,向生产一线覆盖,向工作岗位落地,“千米井下党旗红”的党建品牌越擦越亮,井下党校越开越红火。
红色初心
学有所“惠”,“居”而安心
围绕群众所需、企业所盼、谋深谋实办实事项目,以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服务企业的成效,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不断走深走实,铜陵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以一颗红色初心,落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生动实践。
建成后可提供1500个学位,将缓解老城区的就学压力,辖区内的孩子们能就近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6月22日下午,记者一行赶到了安徽铜陵市第四中学新校区(杨村中学),施工现场热火朝天,如同群众对学校建成后的热切期待。
杨村中学位于铜陵市铜官区,东至杨村路、北至天津路、西与铜官区法院相邻、南面及西南侧为杨村游园,总占地面积29457.81㎡,建筑面积16216.72㎡,36个教学班,可提供1500个学位。铜陵市第四中学校长王昌云现场介绍,杨村中学项目于2020年11月16日开工建设,今年9月将建成招生,将更好地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促进基础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
同样加班加点施工的,还有铜陵西湖花园小区(史村安置点项目)建设工地。作为2018年年初经开区管委会批准建设的棚改安置小区,该小区位于西湖二路北侧、泰山大道东侧,用地面积6.79万㎡(约101亩),总建筑面积17.66万㎡,总投资约7.1亿元,建成后全部用于齐潭、建立、双桥、查壬四个行政村的居民回迁安置,可容纳1392户约4400余人入住。
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该小区1#~14#楼主体工程(含地下室及配套用房)施工已基本完成。水、电、气智能化等配套工程,计划9月底完成。加快推进安置房建设交付,积极推进市级既有存量的房源处置,党史教育活动开展以来,铜陵市住建局以真抓实干让群众满意而“居”。
红色活力
到“无人智慧警局”考驾照
深耕红色史实,立足工作实际,以创新和科技为红色文化赋能,让红色资源“活”起来,铜陵同样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
“我考了97分,通过了。”刚在铜陵市公安局无人智慧警局自助考试机考完科目一,市民肖克勤难掩激动地说,“这里环境好,离家近,骑单车5分钟左右就到了,而去车管所坐公交需要一个小时左右。”
在无人智慧警局,设有五台驾驶人自助考试机,可完成科目一、科目四和满分学习。“扫描证件,比对通过后进入,考试机是随机分配。”铜陵市公安局民警介绍,考试全程监控并录像留存,进入考试区域手机信号也将被屏蔽。为避免市民扎堆耽误时间,自助考试在12123网站实行分时段预约。
不仅能考驾照,群众只需携带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即可一站式、全天候自助办理户政、车驾管、出入境等3大类包括身份证补换领、车辆违章查询处理、驾驶证补换领等32项高频公安业务,“群众随时自助办”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部分公安政务服务事项群众办事路程远、窗口排队办事慢、非工作时间办事难等问题。自2020年12月底开通启用,2200余人次享受到智慧警局的“新政务馨服务”,办结各类公安业务3000余笔。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赵琳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