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各大高校晒录取通知书的时候,陕西师范大学的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总能吸引网友的眼球。2007年开始,该校就用毛笔书写新生录取通知书,至今,陕西师大已坚持十余年组织全校老教授和书法名家用毛笔书写录取通知书,让广大学子在入校前,便收获一份富有经典气息、饱含中华传统文化的“成人礼”,它被网友誉为“最好的开学第一课”“史上最值得珍藏的录取通知书”。(6月24日《北京青年报》)
事实上,陕西师范大学组织退休教授和书法名家,连续14年用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并非是一种标新立异,而是在返璞归真。然而,就因为这种返璞归真,如今成为一所大学的孤独坚守,才会让人耳目一新,才会有学子视这种散发着墨香的录取通知书为稀世珍宝,并精心收藏。这反而折射出了当今社会汉字书写能力的退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可见,用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是对以汉字书写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守望和传承,其积极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手写录取通知书本身。
众所周知,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然而,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电脑的普及日益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文字编辑处理的强大功能而言,电子版是传统的毛笔字所无法企及的。比如,用电脑打字复印,4500多份录取通知书,可能仅需几小时便可以完成;但由10余名退体教授和书法名家用毛笔手写,工作效率再高,也需要一周时间。
不可否认,在现实生活中,毛笔字这份独特的民族文化在逐渐淡化。习惯了使用电脑的人们,甚至常“提笔忘字”。现行的教育评价机制下,我们的学校在重视文化教学和考试的同时,往往忽略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其实,学习的本质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抛弃愚昧,让人变得有修养,学会思考,学会创新。而学习毛笔字,可以拓展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涵养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换言之,手写录取通知书,传递传统文化情怀。现在这个时代,怎样看待写字,怎样使孩子不要忘了写字,这是一个需要平衡和兼顾的问题。教育部门应努力通过教育,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事实上,早在2011年2月,教育部便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科目新课标,对三年级到九年级的学生提出了学习毛笔书法的明确要求,并已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可以预料,随着这些举措的有效实施,必将有利于这一中华传统国粹发扬光大。到那时毛笔书写的录取通知书,也不会被人们视为最具情怀、最值得珍藏的一种“现代文物”。□张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