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宣州区狸桥镇70岁的村民张杏花有一枚珍藏了几十年的银元。说起这枚银元的来历,要追溯到80多年前。当年,新四军二支队在狸桥驻扎,司令部就设在张杏花的爷爷家中。在张杏花的母亲生第一个孩子时,新四军二支队的司令员张鼎丞和副司令员粟裕一人送了一枚银元表示祝贺。张杏花将其中一枚银元珍藏至今,其间曾有人欲高价购买,她却不为所动。
珍藏80多年的一枚银元
1938年6月上旬,新四军二支队按照中央和军部指示,进入苏皖边,组织和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斗争。同年秋,张鼎丞、粟裕率二支队机关先后进驻狸桥的上冯村、慈溪、塔山村、家堡。同年冬,二支队司令部驻扎在狸桥蒋山村张氏村民家中,领导武装抗日和群众工作。
6月24日,在宣州区狸桥镇蒋山村,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看到,新四军二支队司令部旧址现在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张家的后人还住在这处保存较为完整的老屋中,屋内展示了张鼎丞、粟裕的照片,以及新四军二支队简介等。
“这是我爷爷的房子,我爷爷叫张云深,二支队司令部当时设在我们家里,张鼎丞和粟裕还有一些警卫员住在这里,张鼎丞住在一楼这个房间,粟裕住在二楼。”80多岁的村民张承高告诉记者,蒋山村位于皖苏交界处,紧邻固城湖,司令部设在此处,若遇到危险,便于撤退。
新四军二支队在狸桥驻扎约一年零两个月。在此期间,张承高的母亲生育第一个孩子。为表庆贺,当时驻扎在张家的张鼎丞和粟裕一人送了一枚银元给张家。张承高的父母一直保存着这两枚银元,直到他们的女儿出嫁,两枚银元分别被两位女儿作为嫁妆带走。
“二十多年前就有人出一千块钱要买这个银元,我没有卖。”70岁的张杏花告诉记者,这枚银元被她仔细藏在家中,只有她一个人知道藏在哪里,她今后还要传给儿孙们。“天下是他们打出来的,这个银元是个纪念,后人要是看到银元还能想到他们。”张杏花说。
“法办”大骡子
在当地,流传的新四军二支队的爱民事迹有很多。在《新四军与宣城》一书中就记录了一个“法办”大骡子的故事。
1938年11月的一天,当时新四军二支队驻扎在狸桥,司令员张鼎丞正在查看地图。“报告首长,大骡子刚才又咬伤一个小孩!”战士说的这头骡子以前咬伤过本部一个战士。张司令员急忙起身仔细询问报告的战士:“被咬伤的小孩叫什么名字,多大,咬在什么地方,伤势怎么样?”“小孩叫来刁,岁,右肩被咬伤,军医正在给他医治。”张司令员听后说:“走,去看看”。原来,这个小来刁溜到拴骡马处,在逗骡子玩时,骡子猛地回头在他右肩上咬了一口。
张司令员看完来刁的伤势后,对军医说:“要想尽一切办法,尽快治好小孩子的伤口。”说完快步走向闻讯前来围观的群众,大声宣布:“把这头骡子就地宰掉!”接着,他分开人群走到骡子旁边,严肃而又惋惜地对大骡子说:“大骡子,大骡子!以前你跟随我们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功劳,可你今天违犯了群众纪律,伤害了人民,再大的功劳也不行,我们不得不法办你!”
一位老大伯说:“它是牲畜,不懂事。首长,就饶了它吧!”一位战士也报告说:“首长,我们运输任务不轻呀,宰了骡子以后行军怎么办?”张司令员果断地说:“运输任务另想办法,它一再伤人犯罪,情理难容,谁也不能替它说情,执行吧!”说罢,挥手离去。大骡子终于被牵到村头宰掉了。经2个月的医治,来刁的伤口痊愈。张司令员得知后很高兴,嘱咐管理员付给小孩银元4块,衣料两套,作为疗养费。这个当年被咬伤的小孩后来还常常向人们传颂这个生动的新四军爱民故事。
新四军二支队在狸桥驻扎一年零两个月,广泛开展群众工作和抗日救亡运动,在苏皖边播下抗日火种,培训教育抗日民众,帮助建立党组织,跟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拥军爱民的感情。邝景丽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曹庆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