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09版
发布日期:
守护健康医者心初心不改为人民
大医精诚,他们是刀尖上的舞者。火眼金睛,他们在影像中寻找疾病的根源。医者仁心,他们视患者为亲人……他们的故事虽不尽相同,却无不充满着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以及为人民群众健康奋斗终生的理想与信念!



  人物1张继(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主任)
  “火眼金睛”!他每年经手两万多份诊断报告从未出错
  “医生要为患者负责,如果出了差错或者耽误了治疗时机,一辈子都会不安……”在临床一线工作了近四十年,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主任张继练就了一双“慧眼”。他是临床医生背后的“眼睛”,从一张张黑白胶片、一帧帧无声图像中寻找蛛丝马迹。他每年书写或审核诊断报告两万多份,未出现任何医疗纠纷或差错。张继称,影像医学可不是简单地看看片子,而应该像侦察兵一样,帮助患者挖出疾病的根源。
  放射科“阅片”可不是个轻松活
  在外人眼里,放射科医生不像临床医生要直接接触病人,只是操作机器,看下片子然后再看着屏幕、打打报告即可。可张继告诉记者,实际上从扫描到出报告,都是需要层层把关的。为了让病人尽快拿到检查报告,张继常常放弃休息或吃饭时间,加班加点地督促每一个环节。
  “如果把临床医生比喻成法官,我们就是检察官,专门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寻找‘证据’。”作为一名放射科医生,张继平时的工作主要就是“阅片”,如X光平片、CT影像、磁共振影像等。“我们医院平均每天放射影像检查800多人次,单磁共振检查就有150多人次,有时特殊部位检查要半个小时以上,加上报告、审核报告,病情复杂点的,一个病人就有可能花一个小时左右。”张继说,放射检查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容易,比如心脏上面长了一个肿块,磁共振检查,医生要通过选择不同的“序列”对肿块的性质做出准确的判断。作为影像中心主任,张继每天都要负责阅片工作,坐在电脑前对医师作出的影像报告进行审核,看他们出具的结果对不对,对了就通过,不对就要改正。
  听起来容易,坐在电脑前看片子,实际上不但辛苦而且精神压力也非常大。以跟腱断裂为例,如果影像科及时准确出具诊断报告,医生只需要把断裂的跟腱进行缝合就可以了。而如果跟腱断裂超过六个小时,跟腱会回缩,后续就要做跟腱重建手术,对于患者来说,痛苦程度和医疗费用都是大不相同的。
  不断提升自己,练就“火眼金睛”
  论文奖三项、合肥市科学技术奖二、三等奖各一项。任主编、副主编、参编出版专著九本。除了临床工作,张继还参加了多项本院各临床科室的科研项目,主办省级继教班、市级继教班,担任规培生、实习生的教学任务。
  张继坦言,自工作以来,自己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但是,医生这份职业给他带来了很大的满足感。他记得,三十多年前,他在乡镇医院工作时,用自体血回输的方法救了一个宫外孕的患者。当年春节前夕,他收到了一双患者亲手做的布鞋,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双鞋的一针一线里融入了多少患者的感激之情!他还记得,在南也门援外时,一名得了三叉神经瘤的女孩因为他明确的诊断得到了及时的救治,孩子父亲驱车40多公里,特地到医疗队驻地表示感谢。还有很多很多成功救治患者事例,都让张继深切地感受到作为医生的职业荣誉感。
  在张继看来,做医生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责任心。“如果技术上达不到,可以推荐患者找专业强项的医生或医院来解决,但绝不能因为自己责任心不到位,造成诊断失误或耽误了患者的治疗,如果是这样,那么对一个医生来说一辈子都会良心不安。”2叶军(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
  她有一群“铁粉”,患者常说“有你在就安心”
  她加了数百位患者的微信,“1”是她给患者们标注的特别符号;她脚下像踩着“风火轮”,工作时经常忙到“脚不沾地”;“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她用行动诠释学生时代的誓言……她叫叶军,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当新冠疫情暴发时,她临危受命,担任隔离病区治疗组长;当有重症患者需要观察时,她放弃休息24小时守在患者身边。她不是明星,却有着一群“铁粉”,患者常说“有你在就安心”。
  主动做患者的“随身”医生
  “我这有个老爷子牙根烂了,我把他的血糖调好了,请问什么时候能转过去拔牙?”下午两点,在合肥市二院内分泌科医生办公室,叶军一边给口腔科主任打电话,一边拿笔写下需要带过去的医嘱。坐在旁边的家属连声道谢说,“叶主任,有你在我就放心了。”
  安排好这位患者转床位事宜后,叶军在手机上又回复了几位患者的留言。“白天太忙了,只能抽时间回复。”叶军把手机里的患者都标注了特殊的符号“1”,每天除了正常的工作外,叶军还会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给患者回微信。
  加这么多人会不会影响到正常生活?“我们内分泌科面对的都是慢性病患者,比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高脂血症、内分泌性高血压等,其中最多的就是糖尿病患者,这些慢性病是需要慢慢调理的,因为饮食、情绪等因素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他们的血糖,他们是需要一位随身医生的。”在叶军看来,频繁就医会让慢性病患者对疾病产生恐惧,而医生多付出一些给患者带来的获益是成倍的。
  加班为危重症患者“守夜”
  看到患者的微信,叶军几乎都是“秒回”。而她却很少有时间给家人打电话,“基本都是他们打给我问我什么时候回家吃饭,确实亏欠他们比较多。”
  作为内分泌科副主任,叶军要处理临床、行政、科研等工作,平均每天的下班时间都在八点钟以后。每当遇到急危重症患者,叶军都会主动留下来,直至患者度过危险期。
  “有一个20多岁的女生,她是1型糖尿病患者,来的时候意识不清,呼吸急促,血糖‘爆表’,飙升到50多。”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叶军诊断这个患者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而且病情非常危重。本已到下班时间,但叶军主动留了下来,守护患者一夜,一直到次日傍晚患者病情平稳才回家休息。
  在同事眼中,叶军就像脚下踩着“风火轮”,一直处于忙到飞起的状态。而对叶军来说,忙碌的状态并没让她感到抓狂。“我每天确实非常忙,但对医生来说,在忙的时候要时刻有个‘警钟’,那就是不能出错。”叶军坦言,“忙中不乱”是最难做到的,但多年的临床工作中积累起来的应急能力让她得心应手。
  一个拥抱让患者再次“治愈”
  从医多年,对叶军来说最难忘的还是在隔离病区那段时光。作为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新冠隔离病区治疗组长,叶军和新冠患者朝夕相处了40多天。“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医护人员无一感染。”叶军坦言,这也是她从业以来最值得骄傲的事。
  在隔离病区,面对未知的疾病,很多患者出现了失眠、焦虑、烦躁、害怕、无助等情绪,一些患者甚至整夜睡不着觉。叶军抽时间陪着他们聊天,坚定他们战胜病魔的信心,患者常说,“听到你的声音就很安心”。每当患者治愈,叶军都会亲自去送他们出院。“患者对我们是无条件信任的,那种依赖感会让你感觉到责任重大,不能有半点马虎。”叶军说。
  新冠患者治愈出院后,医院会对他们进行回访。当得知一位患者在解除隔离期后两个多月仍“自我封闭”,不愿和家人接触,叶军非常着急。她主动邀请这位患者到医院来聊聊天。当两人再次见面时,叶军站起来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当时他的眼泪就掉下来了,这个拥抱对于他来说可能是最好的治疗。”叶军说,她在治愈患者的同时也收获了更多的力量和感动。
  把治疗方案融入患者的生活
  提起自己做医生的初心,叶军的思绪回到了大学时代入学宣誓的那一刻。
  “我考大学时并不知道学医意味着什么,以前觉得手术刀和无影灯很神秘,但当我作为医学生第一次举起拳头宣誓时,有一句话让我很震撼,那就是‘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叶军说,做了医生之后她才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意义。当一个人失去健康的时候是非常无助、痛苦的,医生要给患者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这些是金钱换不来的。
  如何让患者获益最大化?这是叶军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们的治疗方案一定要尊重临床事实,而且是最适合患者的,适合他的生活习惯、经济收入、性格等方方面面。”叶军举例说,现在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比较年轻,有的需要经常出差,如果让他一天注射四针胰岛素是很难坚持下去的,那么这个治疗方案就不适合。只有把治疗方案融入患者的生活,才能让他长期获益。人物3殷世武(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介入血管疼痛科主任)
  “看到患者的痛苦解决了比什么事都开心”
  他是很多患者口中的“神医”,一些常年被疼痛折磨的患者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他是同事眼中的“拼命三郎”,常年背着多斤重的铅衣为患者手术;他是科室的引路人,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科研和临床工作中……“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介入血管疼痛科主任殷世武眼中,患者的生命高于一切,“生命至上”便是他的信仰。
  有技术,很多外地患者慕名而来
  走廊深处,殷世武诊室的门口站着一群翘首以盼的患者。诊室门“吱呀”一声开了,等候的患者踮起脚往门里看任究竟是如何治疗的?
  “殷主任看病看得仔细,时间比较长,不过我们愿意等。”候诊的一位患者开始和病友聊起天,交流各自看病的经历。记者了解到,找殷世武看病的患者大都被疼痛折磨,除了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骨关节病等慢性疼痛患者之外,许多患肿瘤、血管畸形、糖尿病足、动脉硬化、深静脉血栓等疾病的患者也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
  记者在候诊室遇到一位50多岁的阿姨,她说自己偏头痛已经很多年了,经朋友推荐,他挂了殷世武的号。间盘突出症就是殷主任看好的,听说介入科能治很多病,我们相信他的技术。”
  当天下午两点半,殷世武看完了上午最后一位患者,他喝了一大口水,准备下班,“很多患者都是从外地过来的,我争取当天都能让他们看上病,他们来一趟不容易。”
  有实力,引领学科进入“核心单位”
  除了出门诊,殷世武大部分时间都呆在手术室给患者做治疗。介入手术室外的一面墙上挂满了奖牌,仿佛在诉说着这个科室的成长史。提起当初“创业”的经历,殷世武颇为感慨。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老百姓对介入技术可以说是闻所未闻。1995年合肥二院在全市率先组建介入诊疗科,从事影像工作多年的殷世武第一个报名加入,但由于介入诊疗需要直接接触X射线,对身体伤害很大,家人和朋友都劝他放弃,经过认真思考,他毅然走上介入诊疗的岗位,一干就是二十来个年头。如今,在他的带领下,合肥二院介入学科已成长为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研究中心的核心单位,合肥二院也因此成为我省市级医院中唯一一家进入核心单位的医院。
  “我们目前是全省同类学科中开放床位数最多的医院。科室下设了肿瘤介入、静脉介入、动脉介入、非血管疼痛介入四个亚专业组。”殷世武介绍,该科在省内首次开展了由介入科独立完成的腔内治疗+血管移植联合杂交介入手术,开展了胸、腹主动脉瘤介入治疗,微波刀、射频消融等治疗肿瘤,经皮激光+硬化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移位食管支架复位及提取术等新项目,其中疼痛介入尤其是椎间盘突出症微创综合介入治疗已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尤其是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已举办了8期“安徽省椎间孔镜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培训班”。
  有担当,“拆弹救援队”24小时待命
  作为一名治疗疼痛的医生,看到患者的痛苦解决了比什么事都开心。殷世武的手机从来都不关机,每当遇到紧急情况时,不管多累他都会从家赶回医院抢救患者。殷世武团队被医患形象地称为“拆弹救援队”,院区里的火警“119”。
  有责任,始终把“医德”放在第一位
  “以前年轻时,每当救回来一个人我能兴奋得想半天,特别有成就感。”谈及自己从医的初心,殷世武的嘴角微微上扬,他想到刚做医生时救人后那股兴奋的劲头。他坦言,行医数十年,救人给他带来的这种成就感越来越平淡,但责任感却越来越强。
  殷世武一直把中国外科鼻祖裘法祖院士的一句话当作座右铭:“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他经常告诫科室里年轻的医生,技术可以慢慢学,但首先要做一个有“德”的医生,对患者和家属负责,用虔诚的心面对自己的职业。他一直主张医生站在患者和家属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在与患者家属沟通病情时,我经常会说‘如果换是我的父母兄弟我会怎么做’,我们之间的信任感一下就建立起来了。”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让殷世武欣喜的是,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背景下,医院和长三角的大医院联系越来越紧密,一些新的理念和项目正在加快对接,让患者第一时间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朱沛炎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叶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