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的一天深夜,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开会,决定把土地分产到户,18位农民在协议上庄严地按下了红手印。他们不会想到,这个夜晚带来的一系列变化直接促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启动。6月28日,当年“大包干”发起人之一、今年已经80岁高龄的严俊昌在接受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当时我们只是想让村民吃饱饭……”如今的小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这要归功于党的好政策。”
面临困境:村民肚子吃不饱
1955年有部分村民加入互助组,到1956年所有村民必须加入互助组走入高级社。小岗村也和不少其他农村地区一样,一路走下坡:地荒、人穷、集体空,成了“生活靠救济,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的“三靠”队。
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引发严重的浮夸风:稻子小麦还没熟透就割了,人们上工散漫,迟出工,早下工,到了队里磨洋工,反正记的一样工。那个时候都说,“自打入了社,日子不好过,天天放卫星,肚子没饱过。”
严俊昌当时已经是个大小伙子,有人要给他介绍对象,严俊昌连连摆手,“我连自己都养不活,拿啥拖家带口?”
那时谁当队长都搞不好,20户人家户户当过队干部。严俊昌干了两次生产队副队长,越干越灰心,就自己提出不干了。
下定决心:要让村民填饱肚子
1977年底,庄稼还没收完的时候,梨园公社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找到小岗村,问哪个是严俊昌?一头雾水的严俊昌说:我又不是干部,你找我什么事?对方说,小岗这一两年的生产还是不行,担子你还要担起来。你再干两年(生产队长),你全家的生活,我们公社包了。严俊昌说,要当生产队长,就不要你包。队长吃饱了,群众仍然挨饿,队长还得挨群众骂。
就这样,再次当上生产队长后,严俊昌就开始思考,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小岗这一百多口人吃上饱饭?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民,严俊昌认为,小岗村有种什么就能长出什么的土地,有劳动力,怎么能让人饿着?严俊昌下定决心,只要能管饱大家肚子,哪怕拉出去杀头,他也愿意。
循序渐进:生产单位越分越小
为了防止用力过猛,分产到户是一个渐渐试探的过程。
一开始,严俊昌将小岗村115人分成2个组,12间牛棚也分成东西两组,队干部抓阄分到各组。刚开始,大家干活也很有积极性,都怕干不好被另一组看不起。但是运转一段时间后,各组自己内部就出问题了。发现问题后,严俊昌就把两组分成了4组,谁知刚分没几天,各组内部又出了问题。然后,严俊昌又将全队分成8个组。但分成8个组的小岗,还是不行。原因是组越小,劳动中谁吃亏谁占便宜,看得更清楚,天天为上工早迟、计分多少、分工不合理吵闹。
看着这种情况,严俊昌心里很着急,和副队长严宏昌、会计严立学经常在一起开会,商量着怎么样把生产队的小组越划越小,怎么样才能把社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分产到户:次年就获得大丰收
1978年12月份的一天,严俊昌召集全体户主在村头的严立华家开会。当时除了严国昌、关友德外出,其余18户全部到齐,一起商量各个组内部怎样才能不吵不闹,怎样才能把生产搞好。
经过商量后达成一致意见,分田到户,单干!不过,严俊昌当时提出两个要求:第一个我们要完成国家的,第二个我们要留足集体的,到时不准任何人装孬种,更不能叫我们干部上门要。
为了万无一失,后来又补充一条:万一走露风声,无论谁为此蹲班房,全体社员共同负责把他家的农活全包下来,还要把他的孩子养到18岁。然后,十八个户主按顺序庄严地在协议上按下了手印。会议一直开到深夜,刚一结束,个作业组便分头把土地分到了各家各户。
分产到户后,拿到土地的村民劳动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再也没有了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因为你再混的话,混的就是自己的收成。”那一年天气也很给力,风调雨顺。天时地利人和,1979年小岗庄稼长得非常的喜人,当年粮食大丰收。
严俊昌记得,他当年上报的数字是13.3万斤,其实那还是保守的说法,事实上产量有18万斤,光花生就收了3万斤。那年过年,小岗生产队里杀了19头猪。村民们过了一个货真价实的“肥年”。
面貌一新:村民开始盖房修路
通过自己的劳动吃饱了肚子,小岗村的面貌也大变样。
说到这里,严俊昌透露了这样一个细节,以前小岗村到梨园公社是一条小路。“大包干”前,家家吃不饱肚子,更没有余粮卖给国家。由于长久没人走,路上长满了草,给人一片荒芜的感觉。“大包干”后,村民的粮囤满了,自然要兑现到公社卖粮的承诺。然后,小岗村就“分段承包”,每户人家修一段土路,一直通到梨园公社街道。1979年秋,这条路上每天都能看到装满粮食的板车往梨园公社方向去。“哪个村的?”“小岗的。”卖粮的村民一脸骄傲。
单干之前,生产队里都是一些低矮的茅草房。“大包干”后,腰包鼓起来的村民也开始了翻修房屋。严俊昌家有七八个孩子,“大包干”前全家就一间房子,屋门还是用芦杆架的。“大包干”第二年,他家一下就新盖了6间茅草房。
村民现状:小岗走上了富裕路
四十多年过去了,经历了“大包干”和改革开放的小岗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当地已经成了红色旅游景点,当地的村民开饭店、旅游公司,当导游……很多已经吃上了旅游饭,“经济上发展,生活上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一切的成绩都归功于党,归功于党的好政策。”
严俊昌表示,当时小岗村18位农民是冒着风险按下红手印走上改革路的。但现在包括小岗人在内的中国农民都不用缴农业税了,种田还有补贴。现在,小岗人每年还能从村集体经济收入中分红,这都是改革开放政策带给农民实实在在的好处。中国农村改革是从小岗村起步的,小岗40多年的发展变化证明改革开放政策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是英明伟大的。
□对话
记者:“大包干”给您带来了什么?生活受到什么影响?
严俊昌:“大包干”给我带来了幸福。我当初是为了能让大家吃饱饭,推行了“大包干”。“大包干”获得了成功,村民过上了好日子,最终得到了党的认可。作为发起人之一,我很荣幸。
记者:现在距离大包干已经过去40余年了,您如何评价当时的大包干?
严俊昌:“大包干”的初衷是让村民们吃饱肚子。这些年来,党的一系列政策包括改革开放让老百姓的生活水准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记者:您的生活现状如何?
严俊昌:我现在吃得好,住得好,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儿女们有的开饭店,有的种果树,有的搞养殖,现在都发展得不错。孙子辈的,有一个在大包干纪念馆当讲解员,其余的都去了外地发展。
陆阳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赵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