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II11版
发布日期:
叶连平:希望最后一口气在讲台上呼出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育家陶行知这句话道出了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这句话也是安徽和县卜陈学校退休教师叶连平的真实写照。如今,已经93岁高龄的叶连平老人仍站在讲台上,为他挚爱的孩子们上英语课、书法课,他在与时间赛跑,因为他总说自己“来日方短”,他还曾发出肺腑名言,“我希望最后一口气要在讲台上呼出。”
  他是不灭的“蜡烛”
  每周末,在卜陈留守未成年人之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都会如期站上讲台,为孩子们上英语课,他就是叶连平。在村民们眼中,叶连平是村里不灭的“蜡烛”,也是照亮孩子们走出村的希望之光。
  其实,叶连平早在1991年就退休了,离开讲台让他落寞了很长一段时间,他舍不得三尺讲台,更舍不得丢下村里那些孩子们。随着父母外出打工的增多,叶连平注意到,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个大问题。2000年7月,他便有意识地把家在附近的留守儿童组织起来,进行课外辅导,先是几个,后发展到几十个,渐渐地他家两间小屋难以招架。
  2010年6月1日,在卜陈学校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一座设施较为齐全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正式挂牌了。
  不收学费还倒贴
  20多年来,叶连平始终坚守一个原则:义务补课,分文不收。针对家庭困难的学生,他还要倒贴。
  叶连平一个月退休工资3000多元,大头却没有花在自己身上,在老伴看来,他甚至是个“抠老头”。他总是骑车7公里到镇上,专挑一些便宜的、剩下的菜买。他也很少买衣服,一件衣服穿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有一件棉背心,衣领都磨破了,他还舍不得扔,穿了快60年了,还在穿。至今,叶老师和老伴还住在由旧教室改造的两间简易平房中。
  叶老师对自己抠,是为了对孩子们大方。他几乎把钱都花在了孩子们身上,他没有亲生子女,便把他教过的学生都当作了自己的子女。不管谁有困难,他都会帮上一把。
  为了帮助下一代健康成长,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每年春秋两季,叶连平都要组织孩子们外出参观学习,安徽省科技馆、省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江苏省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处都留下了他和孩子们的身影。每次活动所有的车旅费都由叶老垫付,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尽管叶连平的工资不高,但他说这钱花得值。
  不知疲倦忘我工作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十六个字是叶老师的座右铭。叶连平就像一台上足了劲的马达,不知疲倦地忘我工作着。今年,叶连平已经93岁,他经常说,“我的时间不多了,来日方‘短’,我要与时间赛跑。”他还曾发出肺腑名言,“我希望最后一口气要在讲台上呼出。”
  叶连平每天的工作都排得满满的:星期六、星期天给四个班的孩子上四个层次的英语课,每个班上课两个半小时左右。星期一、星期二批改作业,星期三上书法课,星期四、星期五备课、印讲义、家访,叶连平还负责卜陈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的图书借阅整理工作。室外墙上的黑板报,叶老师坚持出了16年,从未停止。
  2012年,叶连平拿出2.1万元,发起成立了“叶连平奖学金”。九年来,叶连平共计向“叶连平奖学金”捐出了约30万元。这些年来,叶连平先后获得全国德育教育先进个人、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奋斗者、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叶连平义务辅导学生二十余载,用知识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被人们誉为余热生辉的“乡村烛光”,但他却笑称“我充其量不过是个萤火虫。”
  叶连平已经做出决定:在他死后,将自己的身体捐献出来做医学研究。居平树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朱庆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