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
敢为人先担使命,新征程上再扬帆




  “现在到小岗村看不到电线杆了,电线全部入地,污水、雨水管也畅通无阻,我们这叫农村城市化。”当儿孙们在厨房和餐桌边忙碌时,严金昌喜欢和客人们聊四十多年来小岗村的巨大变化,他略带骄傲的言语中,满是对新生活的满足。经历了战火洗礼和革命精神熏陶的皖东大地,在时代的变迁中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为人先的滁州人,翻开了“大包干”的改革篇章,而小岗村的巨变,只是滁州发展的一个缩影。奋进、向前的红色基因,正在为滁州“新阶段再出发”的征程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滁州在新时代迈开更坚定的高质量发展步伐。
  “小岗精神”生生不息
  1978年11月24日深夜,在凤阳县小岗村,包括严金昌在内的18户村民,在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了红手印,拉开了“大包干”的序幕,成为全国农村改革的先锋。“那时候我们队里穷,为了吃饱肚子,我们才选择了这条路。”今年78岁的严金昌对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说。
  “大包干”为小岗村带来了大变化,但在一段时间内,并未让他们走上致富之路。“一夜迈过温饱线,20年没进富裕门。”严金昌说,这是小岗村曾经流传的一句话。然而,这句话里蕴含的无奈在沈浩书记来了之后成为过去时。
  严金昌说起沈浩书记给小岗村绘就的致富路,条理清晰,完全不像是一位耄耋老人。“沈浩书记来了就提出三步走,农业搞现代农业,利用小岗品牌发展旅游业。”严金昌说,正是在沈浩书记的劝说下,他家在2008年开起了农家乐——金昌食府,规模也从最初的4张桌子,扩大到现在的二三十张桌子,年收入十多万元。
  “不论是‘大包干精神’还是‘沈浩精神’,都是‘小岗精神’里程碑式的表现。”凤阳县委常委、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小岗产业园管委会主任李锦柱对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说,它们都是在落实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各级干部敢于创造、敢于担当、敢于奋斗,出现的伟大创造。
  党的十八大以来,小岗村又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小岗以来,我们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地维护农村和谐稳定,这是小岗精神在新时代的意义和传承。”李锦柱说,近年来,从土地确权第一证的颁发,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从40年前的户户包田有地,到现在人人持股分红,让小岗百姓的增收和集体经济壮大同频共振。”李锦柱介绍,小岗村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农产品加工为核心,旅游培训教育农村电商为支撑的一二三产融合的市场化发展格局的框架已经呈现。
  “沈浩是我们党员干部的楷模与榜样。”李锦柱说,在小岗村,131名党员团结一心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提升素质和能力的同时,帮助百姓解决急难愁盼,凝聚百姓的思想认同。“思想认同了,行动才能跟从。”在李锦柱的心中,“创新小岗、美丽小岗、实力小岗、幸福小岗”将很快实现。
  党员带头振兴乡村
  “第一次是贩了六只鸡,赚了十几块钱。”站在自家的鹅群边,47岁的宋守玉笑着向记者说起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1998年,20多岁的宋守玉开始从事家禽贩卖。干了近十年后,2007年,他开始自己养鹅。性格稳重的他,生意越做越好。明光市宋氏鹅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2013年正式成立。2014年,宋守玉在明光市自来桥镇白云寺村流转了几百亩土地和水面,办起了家庭农场,除了养鹅,还养鱼、养黑猪,并种了500多亩的榉树。“树下可以放鹅,树长大了,苗木也能挣钱。”宋守玉一笔笔说着自己的生意经。
  不断追求进步的宋守玉没有停下脚步,“我现在想走精品路线。”宋守玉在自来桥镇街道上有一间门面,“放养老鹅”和“跑山黑猪”是他主打的两个产品。“去年我开始卖咸鹅,卖了几千只了,今年还会多一些。”宋守玉说,现阶段他并不追求销量,希望先打好产品的口碑。
  在白云寺村党总支书记黄方林看来,宋守玉已经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宋氏鹅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在有成员五六十户,其中包括两户脱贫户。这些农户只需要养鹅,宋守玉提供鹅苗、饲料、防疫、销售等全方位的服务。除此之外,宋守玉的家庭农场还为一二十户群众提供工作岗位。租用村里的鹅棚,宋守玉每年缴纳的三万多元租金,也成为白云村集体收入的稳定来源。前几年,宋守玉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对他来说,这既是荣耀也是鼓励,他希望自己能更多地为家乡出力。
  6月7日上午,滁州市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经过8年持续奋斗、5年脱贫攻坚,滁州圆满完成了1个县摘帽、123个村出列和20.5万人脱贫的减贫任务。滁州市扶贫开发局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今年以来,滁州市按照分步分类接续推进要求,采取培育产业带头人、做大特色产业链、构建利益联结环、完善收益分配法等四项举措,全力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奋力谱写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新篇章。
  党建引领办好实事
  金鹏控股集团是在滁州成长起来的本土企业。经过28年的努力,从当年的门窗安装小作坊,成长到如今员工6000多人,业务覆盖全国50多个城市的集团。“这些成就与党建工作是分不开的,企业的发展也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金鹏控股集团副总裁、工会主席陈礼兵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多年来,该集团党委把党建工作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发展优势,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实现“党建促发展,发展促党建”的“双促进、双丰收”,保障企业健康发展。该集团多次在省市级别的非公党建检查评比中取得优异成绩。
  “哪里有项目,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为加快推进林楼变电站的建设进度,更好地为中新苏滁高新区内企业提供优质便捷的电力服务,近日,滁州市供电公司成立了滁州林楼200千伏输变项目临时党支部。6月9日上午,中新苏滁高新区第二党支部负责人主动对接该项目临时党支部,对相关事宜进行详细指导,并联合该项目临时党支部深入先进半导体项目现场就用电事宜进行对接。
  用党建引领服务,中新苏滁高新区做到“企业有所呼、园区有所应”,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努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新高地”。
  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苏州工业园区走出江苏省实行市场化合作共建的第一个开发园区,由苏州工业园区开发主体——中新集团与滁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2012年4月开工建设以来,全面学习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迅速发展成为滁州市东部产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多年在滁州市保持领先。从2016年起,连续五年在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考核中进入前二十强,成为中新合作的新实践、安徽园区建设的新探索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典范。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叶素健赵明玉曹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