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2版
发布日期:
南北交汇处的安澜工程
  《工人日报》7月1日报道“治淮好像爬大坡,一步一个深深的窝……”从曾经的伤痕累累,到中国大地南北交汇处的安澜工程,淮河治理跨越数十载,惠及周边多地。
  1951年冬,治淮工程之一的佛子岭水库工程即将开工。当时就职于淮河水利工程总局、年仅26岁的蔡敬荀应召来到刚刚成立的水库工程指挥部。
  “整个佛子岭水库工地就是一所大学,老工程师带着一批有点文化、想学技术的人白天上工、晚上上课。”蔡敬荀说,多亏了这所“佛子岭大学”,否则,这座水库不可能在短期内建成。
  这一时期,除了修建佛子岭、南湾等一大批上游山区水库,还兴建了三河闸、苏北灌溉总渠等下游入江入海工程,实施了沂沭泗地区导沭整沂、导沂整沭工程,完成了分沂入沭水道、新沂河、新沭河等工程。
  接下来,治淮工程以此为延长线,掀起了一轮又一轮高潮。
  从1958年起,治淮工程建设开始由各省分别组织。在安徽,淠史杭工程是当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治淮项目。这项工程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从1958年8月19日动工兴建,至1972年骨干工程基本建成通水,历时14年,被称为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工程。
  1991年,淮河流域的暴雨又一次不期而至。洪水尚未退尽,国务院就于当年8月中旬召开治理淮河、太湖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掀起了以治淮19项骨干工程为主要建设内容的又一次治淮高潮。
  新时代的淮河治理一直在稳健推进。现在,淮河流域以不足全国3%的水资源量,承载了大约13.6%的人口,贡献了全国9%的GDP,生产了全国1/6的粮食,有效支撑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