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红是来安县人,她到现在都记得,28年前在和现在的老公王海洋谈恋爱时,她第一次到对方家里,王海洋就把她带到一个镜框前。镜框里有一张姓名为“王化农”的烈士证。王海洋说,“他是我的爷爷,1946年就牺牲了。”在随后的生活中,通过大家的讲述,丁红渐渐还原爷爷的一生。
为党工作,神枪手投身革命
据当地史料记载,王化农,来安县人,1912年9月出生在兴隆乡雄碾村。父亲王甘生,在旧社会以开牛行驴行为生,母亲在家操持家务。王化农在14岁时,父亲送他到县北门外蔡庄(现舜山乡和平村)舅舅钟健生家读书。在舅舅家念了四年私塾,王化农18岁停学,回乡种田。
王化农喜爱打猎,有一手好枪法,是远近闻名的神枪手。百步之内发现猎物,枪响物倒,当地老百姓送他一个绰号叫“王神枪”。
1939年秋,新四军五支队来到半塔,开辟了以半塔为中心的路东(津浦铁路以东)游击根据地。在共产党的宣传教育下,王化农开始积极为党做工作。由于他工作积极,努力接受党的教育,所以思想进步很快。1940年3月,经人介绍,王化农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脱产担任半塔乡副乡长。
由于工作出色,组织上于1942年调王化农到华中党校学习(校址在江苏省盱眙县黄花塘,即当时新四军军部所在地),他学习勤奋,成绩优良。1943年秋,王化农学习结束后即任半塔区委书记。1944年10月,王化农再次被调到华中党校学习,一年期满后,即1945年10月,被任命为中共来安县委副书记,对外是来安县联盟会(即工、农、青、妇组织)主任。1946年3月,华中局确定在半塔搞土改试点,王化农被任命为土改工作队负责人。
叛徒告密,34岁就光荣牺牲
1946年6月,因革命战争形势需要,新四军主力部队作战略转移。新四军主力部队北撤后,国民党新五军即向半塔发动了大规模进攻。来安县委决定我地方武装撤至盱眙、来安之间的高塘、小公司、石界牌等山区隐蔽活动。这里,王化农和区长张明禄不顾个人安危,同时坚持在谢家岗贾小圩子(现属盱眙县古城乡)一带活动。
当年中秋节以后,国民党出动大部队开始全面清山,王化农并没有被敌人吓倒,仍然与张明禄一道坚持在半塔以北山区凤凰台一带积极开展对敌斗争。
在敌人强大的军事力量攻势下,环境更恶劣,王化农活动所在地的村粮委周文俊经不住考验,暗中叛变投敌。一天夜晚,王化农同志住在周文俊家,周即向国民党乡长谢长荣、保安高汉文暗中报告。随即,谢、高两匪带二十余名武装匪徒包围了周家,王化农与张明禄两人虽然都有一支驳壳枪,但每人只有数发子弹,王化农见敌人围了上来,甩手几枪击倒了数名敌人。在子弹打光后徒手与匪徒展开搏斗,但终因敌众我寡,王化农与张明禄同时被敌人逮捕。
随即,二人被带到凤凰台后面的一个小山上残酷杀害。王化农同志就这样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牺牲时年仅34岁。
革命传承,烈士证成传家宝
丁红介绍,从她进了王家的门,烈士证就被一直珍藏着,以前一直装裱在镜框里,挂在家里醒目的位置。后来家里盖新房,证书就整齐叠放起来,如今折痕已经很深了,但是它在大家的心目中仍然是非常神圣的。
丁红告诉记者,家里每当有新成员加入,老人都会说起爷爷的故事。每年清明节,全家还要前去皖东烈士陵园为爷爷扫墓并送上鲜花。
丁红的女儿在大学入党时,特别骄傲地说起曾祖父是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在平时打电话回家时,女儿还要求他们保管好爷爷的烈士证书,“那是曾祖父用生命换来的,我们要把它当成传家宝一样传下去。”
丁红表示,他们要把这张记载着一段红色历史的烈士证当做传家宝一样传下去。“这不仅仅是我们对祖辈的敬爱,更是一种激励。我们身体里流着红色的基因,会一直激励我们工作踏实,勤劳勇敢,爱党爱国。”周华兵王祖道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赵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