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报》7月1日报道安徽的土地是值得骄傲的红色土地。从安徽这块红色土地上长起来的走出去的英雄儿女,慷慨悲壮、不怕牺牲,为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壮大、为新中国的建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美好梦想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一大批描写、歌颂革命斗争中英雄人物、英雄事迹的红色文学应运而生,思想水平、艺术水平总体较高,堪称壮美的文学旗帜,是整个中华文学大花园里的灿烂珠宝。
安徽的红色诗歌创作,首推陈独秀。20世纪30年代中叶,王森然在《近代二十家评传》一书中盛赞陈独秀的诗“雅洁豪放,均正宗也”,称他“二十年前,亦中国最有名之诗人也”。陈独秀无论白话诗还是古体诗,都有堪称红色诗歌的佳作。
小说方面,蒋光慈1927年在上海创作的中篇小说《短裤党》是安徽的第一部红色小说。《短裤党》是对1927年上海工人大罢工曲折艰苦历程的生动再现。初稿完成后,蒋光慈送给瞿秋白看,因为病中的瞿秋白曾为他写好这部小说提供了许多素材。瞿秋白和夫人杨之华读过这部小说后,都极为称赞。新中国成立之后,安徽的作家们根据各自的生活积累,又创作了许多红色小说。
在散文、报告文学方面,1959年安徽人民出版社曾以《野火烧不尽》和《在艰难的岁月里》两本书,辑录了安徽地区的革命斗争回忆录数十篇;另有安徽省文联编辑出版的《安徽革命回忆录》中廖容标的《黑铁山下的抗日烽火》和《转战在胶济线上》,以及黄岩的《记河四农民起义》、傅绍堂的《一支钢枪队的诞生》、李务本的《冲出重围》等等,都是红色文学中的珍品。
电影文学剧本方面,陈登科、鲁彦周于1961年共同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风雪大别山》(又名《相会在天安门前》)。这是第一部描写大别山革命斗争的电影文学剧本,搬上银幕后,受到观众的广泛喜爱,特别是安徽观众、大别山区观众,看到这部影片后,仿佛又回到了那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