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7月5日,记者从省自然资源厅获悉,截至目前,安徽通过引入社会资本,使50多万亩矿山废弃地得以修复再利用。
据介绍,安徽利用社会资本整合“沉陷区”。在省级财政补助21.61亿元的基础上,全省采用PPP等市场化方式吸引社会资本近30亿元,对采煤沉陷区的规划、修复、利用等环节进行整合,完成治理27.11万亩,恢复耕地9.24万亩,占稳沉可治理面积36.17万亩的75%,探索出“浅造田,深改湖,不深不浅种藕莲”“稳建厂,沉修路,半稳半沉栽上树”的“绿金淮北”等综合治理模式,成功解决20多万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在积极引进社会资本改造“废矿坑”中,“十三五”期间,全省共有历史遗留废弃矿山3538个,完成治理2516个、24.7万亩,提前一年超额完成规划任务。
此外,安徽省印发《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多元化方式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实施意见》,明确矿山修复中废弃土石料的市场交易方式,形成“以用定治”土地整理路径。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全省回收废弃土石料500多万方,并将4亿多元收益反哺生态修复。目前,安徽省将遴选的池州等市24个项目,纳入省级项目库后推向市场,预计可利用遗留土石料资源2400万方、恢复土地面积2.52万亩。许明伟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徐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