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
A股沾酒就能起飞?
多家公司跨界“买醉”股价涨停专家指存投机成分
  在A股市场中,“沾酒就起飞”真的不是说说而已。近期,不少上市企业靠跨界“沾酒”,带来了股价的连续涨停。包括“跨界王”岩石股份、玩区块链的吉宏股份、医药制造商中恒集团、卖蘑菇的众兴菌业、卖零食的来伊份……截至7月2日,A股市场中的白酒概念股已有40只,但只有19家企业的主营业务是白酒。白酒缘何引众多业外资本入局?这些企业“沾酒”的目的究竟是“白酒真香”还是“借机炒作”?
  A
  多家公司因“沾酒”涨停
  近日,因跨界“买醉”前股价涨超30%的吉宏股份备受市场关注。7月1日晚,吉宏股份回复深交所问询函称,不存在迎合热点炒作股价的情形,不存在泄露内幕信息等。当天,吉宏股份股价涨停,走出8天3板,收盘报29.48元/股,市值111.56亿元。
  事实上,近期“沾酒”就火的公司远不止吉宏股份一家。来伊份、众兴菌业、中恒集团等均在布局白酒相关业务后,股价集体涨停。
  6月28日中午,中恒集团在互动平台回复投资者提问时透露,旗下子公司广西梧州双钱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钱实业”)注册了32类啤酒商标和33类白酒商标,且已经有一款酱香型白酒在售。记者发现,中恒集团主营业务为医药制造,双钱实业主营业务为食品生产、食品经营等,都与白酒没啥关系。目前中恒集团在7月1日、7月2日连续两个交易日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达到20%以上。
  “金针菇大户”众兴菌业7月1日早盘一度大涨4.73%,10个交易日内,股价累计涨幅86.07%。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下半年至今,众兴菌业共9个涨停,其中6次发生在公布“收购圣窖酒业”消息之后。
  “零食第一股”来伊份日前在互动平台对投资者表示,旗下全资子公司“上海醉爱酒业已在去年推出自有品牌酱香型白酒产品”。此后来伊份股票8天内收获5个涨停,6月7日以来,股价涨幅高达近60%。
  此外,还有靠“沾酒”实现“摘帽”的岩石股份。公开信息显示,岩石股份前身是豪盛(福建)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在上交所挂牌上市。2001年11月起,其主营业务开始不断“跨界”,从建筑陶瓷、房屋租赁、融资租赁到现在的白酒销售,其间改名7次、被“戴帽”3次。2018年底岩石股份收购贵州贵酒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85%的股权。此后公司更名为“上海贵酒股份有限公司”,持续聚焦白酒产业。主营业务结构也得到进一步完善:白酒销售、商业保理、房屋租赁、融资租赁占营收比例分别为:73.75%、23.89%、2.12%、0.24%。
  因为沾上白酒,岩石股份不仅成功“摘帽”,公司股价更是从3.13元一路攀升,截至7月1日收盘报41.71元/股,涨超13倍。仅2021年,岩石股份更是斩获38个涨停板,成为A股市场赫赫有名的“妖股”。
  B
  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酒?
  为何众多上市公司热衷跨界“买醉”?白酒行业专家蔡学飞告诉记者,白酒属于刚性需求的产品,且以国内市场为绝对主导,具有内循环概念,名酒的品牌与产区又具备稀缺性价值,随着国内经济环境的升级,市场普遍看好白酒行业的发展前景。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分析认为,“相比医疗板块,白酒板块具有技术门槛低、投入风险小等特点”,并且“医药板块细分领域众多且差异显著,并非所有细分领域都能涨。但白酒就不一样,简单明了。”
  记者梳理多家跨界“买醉”企业年报发现,其中不少都遇到了经营困境。以岩石股份为例,2020年营收7971.77万元,净利润802.19万元,其中酒类销售业务收入达5878.96万元,毛利率39.77%,但净利润却为-88.24万元。
  2020年岩石股份共有16家经销商、318家军酒加盟店、2家线上直营店。其中,“军酒加盟店”贡献营收1314.14万元,这说明2020年平均每家加盟店营收仅为4.13万元,基本不赚钱。
  实际上,岩石股份并无白酒生产基地。岩石股份自己也坦然承认,公司主要通过委外贴牌生产再进行销售,且2020年公司员工人数为48人,公司主营业务有待进一步加强。
  天眼查信息显示,岩石股份现任实控人为韩宏伟、韩啸父子。多年来,父子二人打造了包括豫商集团、海银集团、五牛基金在内的以金融投资为主业的金融集团,被业界称为“海银系”。
  有业内人士指出,“从目前情况来看,岩石股份的股价、市值与主营业务经营业绩出现背离,后续存在较大风险。”
  因主业发展遇到困境或瓶颈而布局白酒业务的公司还有“休闲零食第一股”来伊份。数据显示2016~2020年,来伊份分别实现营收32.36亿元、36.36亿元、38.91亿元、40.02亿元、40.2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34亿元、1.01亿元、1010.9万元、1037.07万元、-6519.53万元,呈逐年下降趋势。
  为满足消费者多样性需求,来伊份全资子公司上海醉爱酒业有限公司推出了“醉爱系列”酱香型白酒产品,目前已在该公司全渠道(包括线上平台、线下门店及团购经销渠道)销售。
  有业内人士表示,入局白酒行业可能是因为来伊份近年来业绩表现乏力,希望寻找一个新的业绩突破口;不过,买零食的消费群体和买白酒的消费群体存在差异,且白酒行业已有众多巨头,来伊份想要借此分一杯羹,还有待时间考验。
  除“改善经营业绩”之外,这些跨界“买醉”企业还被不少投资者质疑是“蹭白酒概念热度”。如主营“彩印包装”业务的吉宏股份,今年6月28日公告称将持有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古窖酒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古窖酒业)资产。收购消息尚未公布,股价就已开始上涨。
  6月29日上午,深交所对吉宏股份下发关注函,要求说明在标的资产业绩亏损、收入规模小、资产负债率高企情况下,高溢价收购标的资产的原因及必要性;是否存在迎合热点炒作股价的情形。
  公开资料显示,古窖酒业位于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占地面积5.75亩,现有窖坑24口,以生产酱香型白酒为主。白酒咨询师叶明军告诉记者,从披露的信息来看,古窖酒业的规模“在行业内属于极小”,产能与利润增长空间均有限。从财务数据来看,该酒企2020年末资产总额8752.09万元,负债总额8600.14万元,销售额138.48万元,净亏损177.72万元。
  吉宏股份为何要收购“基本没有任何价值”的古窖酒业?蔡学飞分析认为,“小规模酒企本身投入较低,资本化需求旺盛”,但他同时指出:“小规模酒企也存在着品牌力较弱,产能有限等弊端”,资本更多的应该是看重了这些中小酒企所代表的“白酒概念”有利于提升“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等目的。
  C
  资本逐利可能带来泡沫
  跨界“买醉”真是一门好生意吗?自2017年起,经历了深度调整期的白酒行业迎来了结构性的增长,据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酒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显示,2025年白酒行业产量800万吨,比“十三五”末增长8.0%,年均递增1.6%;销售收入达到9500亿元,增长62.8%,年均递增10.2%;实现利润2700亿元,增长70.3%,年均递增11.2%”。
  虽然发展前景可观,但不可忽视的是随着行业竞争加剧,白酒行业集中度正在进一步加大。
  据统计,2020年中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累计利润总额达到1585.41亿元,其中贵州茅台一家酒企的净利润便达466.97亿元,五粮液以199.55亿元的净利润位居第二。
  在头部酒企瓜分较多利润的背景下,许多二三线酒企面临淘汰的风险。这一点从连年递减的规模以上酒企数量上便可看出端倪:2017年,规模以上白酒企业有1593家,2019年这一数字变成1176家,减少417家,减幅接近三分之一。到了2020年,这一数字变成了1040。
  “消费者对于品质的较低认知会转化为对品牌的信赖,加上资金、市场等投入,将导致强者愈强的结果。”叶明军表示,“因此许多中小品牌的白酒企业积极寻求资本化的机会,以期继续发展,这与其他领域企业跨界投资白酒的需求不谋而合。”
  长期来看,被收购的那些酒企未来发展面临许多不定因素。沈萌告诉记者,“A股沾酒必涨已经是一种怪现象,不看投资收益率,也不看业绩成长性,这反映出市场存在投机性的需求,以及其他板块羸弱的现状。”他指出,跨界投资白酒,尤其是中小品牌白酒,或许短期在二级市场能跟着“蹭热度”,但是长期来看该资产并不具备业绩提升的基础,“反而会形成很多要摊销的商誉。”
  蔡学飞也认为,资本盲目进入白酒行业,存在催生酒类市场泡沫的风险。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被跨界收购的酒企生产的大多都是酱香型白酒产品,这与近年来市场“酱酒热”现象相贴合。但是,有专家表示,从白酒整体体量来看,酱香酒目前还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品类。数据显示,2020年酱香型白酒占全国白酒销售收入的27%,而浓香型白酒占全国白酒销售收入51%。因此目前市场,仍以浓香型白酒为主流。同时,有业内人士指出,酱香酒白酒品牌企业发展需要深厚功力,包括完善生产工艺标准、长期重资产投资、以及庞大的品牌塑造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形成市场规模需5~10年。
  新出台的“白酒新国标”将于2022年6月正式实施,有业内人士称,届时白酒行业将会进一步规范,同时也可能带来进一步的政策调整,这对于中小酒企的生存发展而言或许又是一大挑战。据《南方都市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