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后,合肥迎来高温天气,热浪滚滚。当人们在空调房里躲避酷暑时,仍有一大批人坚守在岗位上,他们头顶骄阳,挥汗如雨,不怕脏累,默默无闻地忙碌着。7月14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走进工地、车间等工作场所,用镜头记录下一个个被汗水浸透的脊背和面孔。
建筑工人只想让孩子们早日在新学校上学
早晨7点半,气温33℃。记者来到庐阳经济开发区合肥六中新校区项目建设工地时,700多名工人正忙着绑扎钢筋、焊接脚手架,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据项目负责人韦国忠介绍,从早晨6点工人就开始忙碌作业了。由于施工场地暴露在烈日下,施工人员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韦国忠说,为确保高温天气下安全施工,项目部采取上午6时至11时、下午2时至6时的“两头”作息方式,避开中午和下午高温时段。
同时,项目部还免费为工人们准备了西瓜、绿豆汤、人丹、十滴水等防暑降温用品。“我们苦点累点算什么,咱就是干这个的,但是孩子明年上学不能耽搁,我孩子明年中考,我盼着她好好努力一把,能在爸爸亲手参与建设的六中读书,该多好啊。”建筑工人陈勇祥满怀期望地说。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合肥六中新校区建设进展顺利,17栋单体建筑中,除两个场馆外,其他15栋全部实现了结构封顶,并进入装饰装修阶段,预计明年秋季开学可交付使用。
城管队员每天工作超12小时,衣服要换3次
上午8点半,气温36℃。记者在合肥丽水路一家生活超市外发现,三名城管队员正在帮助一楼商业经营户清理店外店物品。强烈的阳光照在这些“城管蓝”身上,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汗水让他们身上的制服与身体紧紧粘在了一起。
交谈中,庐阳经开区城市管理部副部长刘子豪告诉记者,夏季历来是城管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季节,瓜果大量上市,园区内流动摊点、占道经营、夜市排档等遍地开花。为了确保城市干净卫生,城管队员每天在外工作时间都超过12个小时,现有的2套队服都跟不上换,很多队员的睡眠时间一天也只有5~6个小时……还没说几句话,刘队长又带着他的队员驱车赶往一处违法建设拆除现场。
骄阳似火,队员们的皮肤晒得黝黑发光,有的晒脱一层皮;制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一层层的盐渍附在衣服上;嗓子因为长时间喊话已经嘶哑……但大家依旧奋战在执法一线,辛苦付出,毫不退缩。
环卫工人希望美丽的城市人人都来守护
上午9点,气温36℃。记者来到合肥丽水路与连水路交口,只见一名环卫工人的后背早已湿透,而他仍旧弯腰不停地忙碌着。在他的身边是一辆装满垃圾和落叶的清扫车。
交谈中,记者得知,这名环卫工人名叫杨庆维,今年62岁,他负责丽水路、连水路与耀远路间近3000平米路面的保洁。除了常规的清扫工具,环卫工人的标配还有大水壶和斗笠,这是他们挑战高温的必备装备。
杨庆维告诉记者,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是早上6点半至下午6点,“每天至少要喝掉8大水杯的水。这边擦完汗,不到2秒又出来了,衣服就没干过。我负责的这一段路有些商家还不错,他们会招呼我们过去休息休息,但一些环卫工负责的是企业厂区片区,那里没有门面商户,他们连个躲太阳的地方都找不到。”杨庆维说,让他苦恼的是,总有些不自觉的人喜欢乱扔饮料瓶、香烟盒或烟蒂,这边刚清扫完毕,那边又被人扔了垃圾,每天都要往返清扫很多次。他希望每一位市民都能尊重、理解、关心和爱护环卫工人,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不乱扔垃圾、不乱丢烟头、不向车窗外抛物,共同呵护美好的生活环境。
与此同时,环卫工曹克前在滨湖新区长沙路不停地挥动着大扫帚,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头滑落。“工作完一天回家,衣服都能拧出一小盆汗水。”曹克前也对一些市民乱丢垃圾颇有微词,一旦看到烟头等杂物他就会立即弯腰捡起,像这样的动作一天要重复上千次。
抢修队员跳进坑中堵漏点,汗水泥水分不清
上午9点20分,合肥供水集团供水抢修服务中心抢修西站3班队员丁青松,急吼吼来到庐江路省供销社生活区附近的一处DN300供水管道,迅速判断漏水点位置,进行开挖抢修。此处管道漏水,影响周边近千户居民用水。因管道外壁下部表面附有淤泥等杂物,加固漏点的哈夫节无法严丝合缝地闭紧,影响抢修效果,丁青松带着工具下到1米深的作业坑中,双手插入水中,摸索着对管道外壁下部的杂物进行清理。
由于管道口径较小,开挖作业面不大,在狭小的作业坑里,36℃的高温晒得他身体发烫,豆大的汗珠从脸上往下滑,衣服早已汗透,裤腿灌满泥水,但这些丝毫不影响他的工作。经过3个小时不间断施工,中午12点半完成抢修,供水恢复。
供水高峰期间,市区供水压力增大,尤其是老城区,老旧管网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供水管道渗漏、破裂情况时有发生,这样的抢修场景已经是家常便饭。“这种时候根本看不到什么脏乱,想尽一切办法把管道修好才是正事,这大热天的,哪一家用户都不能耽误。”丁青松说。
车间工人58℃高温下穿着厚厚的防护服
上午10点,车间温度高达58℃。记者来到位于连水路上的伟宏钢构钢材加工车间,刚到门口20米处,一股灼人的热浪扑面而来。记者见到数十名工人都身穿厚厚的类似“棉袄”的服装正在焊接钢材,“热辣”的天气并没有影响工人们忙碌的状态。
今年40岁的杨安祥是该企业从事钢材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的班长,记者在车间见到他时,他正在操作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接机。5~20米的箱型钢梁焊接长度,5000℃~8000℃的蓝色火焰在他手中飞舞跳跃,如此高温的工作环境对于杨安祥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
身穿厚厚的防护服,头戴安全帽和护目镜,电焊面罩下吸汗的围巾早已湿透,即使戴着防护手套,飞溅的焊花还是会在皮肤上留下小红点。一天下来,杨安祥身上的工作服都能拧出大半盆的汗水。
赵明史翠云朱会会钱佳莲金晶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刘旸项磊吴碧琦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