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网瘾老人”也需要“防沉迷系统”
  □张涛
  随着智能终端适老化改造的深入进行,人们欣喜地看到,互联网的门槛在老人面前变低了。但在更多的老人享受到互联网便利的同时,新问题随之产生,比如部分老人沉迷网络,成了令儿女亲人发愁的“网瘾老人”。(7月18日央视)
  近年来,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引发关注。国务院出台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工信部启动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具备大屏幕、大字体、操作简单等特点的“老年模式”成为许多网站和APP的标配,有力解决了老年人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不过,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触网门槛的降低在帮助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带来的便利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部分老年人沉迷网络的现实问题。《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群体的网络普及率为38.6%,其中有超过10万老人日均在线超过10个小时。过去,不少家长都担心自己的孩子沉迷网络,现在又开始为自己的网瘾父母担忧犯愁。
  老年人适度上网能愉悦身心、充实生活,提升幸福感和社会参与感,但过度沉迷甚至成瘾则有害身心,应引起关注。一方面,步入老年后,机体各器官功能本就处于自然衰退,长期看手机更容易带来眼部病变,引发神经衰弱、肩颈腰背疼痛等健康问题。有医院眼科专家表示,“现在来就诊的老年人,十有七八都是和接触电子屏幕有关系”。同时,用网经验不足的老年人,很容易被网上的信息“洗脑”,成为不法分子诈骗的目标,导致伤身又伤财。
  前些年,国家网信办指导各大网络视频平台、游戏平台上线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对于青少年使用时段、服务功能、在线时长加以限制,深受社会好评。如今,“网瘾老人”也需要“防沉迷系统”。有专家建议,互联网平台应推出和“青少年模式”一样的“中老年模式”,相关手机软件在使用时长、用眼健康、视频内容等方面加以调整,为系统算法加入反成瘾因子,从而帮助老年人科学使用网络,防止沉迷成瘾。
  “网瘾老人”的出现,也折射出老年人精神世界的空虚。老年人退出职场生活后,闲暇时间增多,孤独感更为强烈,互联网的丰富性和互动性很容易使其成为老人的精神寄托。因此,解决老年人沉迷网络,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一方面,有关部门和社区应从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着手,不断完善适老服务配套设施,积极组织开展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增强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另一方面,子女应加强和父母的沟通交流,少些“屏对屏”,多些“面对面”,常回家看看,常陪着转转。亲情陪伴,才是老年人最有效的“防沉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