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
合肥蜀山专业调解“疑难杂症”
  《法治日报》7月18日头版头条报道建筑工程款项存争议,资深的造价工程师来核算;医疗损害纠纷难定责,对口专业医师进行梳理分析;业主与物业公司闹矛盾,物业协会的法律顾问驻场释法说理……这些不同领域的“专家”,在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矛盾纠纷多元调处中心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调解员。目前,蜀山区矛调中心已与13家行业组织、调解机构及单位合作共建,下设道交事故、造价工程、医疗纠纷等12个专业调解工作室,负责诉前调解,并进驻4个速裁团队与调解组织、调解人员深入对接,实现公共法律服务、诉调对接、诉讼服务功能融为一体,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促进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和预防。
  近年来,蜀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迈进“千亿时代”。而与之相伴的,大量民间纠纷涌现,蜀山区政府成功化解的民间纠纷从2017年的6530件,上升到2019年的8296件。法院办案压力也与日俱增,受案量从2017年的1.8万余件上升至2019年的2.1万余件,员额法官办案量更是水涨船高。
  在蜀山区委政法委牵头部署、蜀山区法院积极推动下,蜀山区政府特批办公用地,提供日常运营经费及部分专项调解资金,于2019年挂牌成立了蜀山区矛调中心,由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兼任矛调中心负责人。
  “我们采用‘中心+’的思维,形成多方参与、诉调对接、分层递进的工作模式。”蜀山区人民法院院长江华详细介绍了总体的运行思路:中心主动对接行业部门,将多元调解力量“引进来”,增强中心解纷能力,同时积极融入党委政府诉源治理工作格局,“走出去”成立街道诉调对接调解室,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并进驻法院的速裁团队,对接各调解组织和调解员,实现诉与非诉的无缝衔接。
  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是矛调中心的运营“内核”。在集合多元解纷合力的同时,该中心注重引入行业协会调解力量,做好建筑工程、保险、造价、医疗损害等专业性较强领域纠纷诉前调解工作,同时注重发挥律师的专业优势和职业优势,以服务外包模式创新成立特邀律师调解室,与律协共建“青年律师实践基地”,先后吸纳110余名实习律师参与矛调中心诉前调解工作,各行业协会选派所聘请的律师法律顾问入驻中心。目前,矛调中心的律师调解员占全部调解员的80%以上,大大提升化解纠纷实效。
  除了“引进来”,矛调中心还通过线上方式积极“走出去”,推动专业调解力量向街道社区延伸。
  目前,矛调中心与辖区笔架山、稻香村和五里墩3个主要街道成立了街道诉调对接调解室,开展线上线下诉前调解工作,同时依托线上方式进社区、进网格,全面对接辖区内12个街镇园区,提供多元调解服务,并对接辖区内街道(乡镇)司法所、警民联调室及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全面开展司法确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