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读大学生都美竹在微博上实名爆料知名艺人吴亦凡玩弄其感情,要与对方“堂堂正正地战斗”。此事在网上迅速发酵,引发了轩然大波。保时捷、LV、宝格丽……各大品牌迅速与吴亦凡划清界限。吴亦凡事件引发网友热议,官媒也纷纷针对此事发表观点,认为这不是一场娱乐行为,希望用法律来“切瓜”,要求提高做明星的门槛。
风波又起引爆舆论
90后的吴亦凡是将“流量明星”与“饭圈文化”带到中国影视圈的代表人物。强大的粉丝号召力,一度让吴亦凡和押注他的资本备尝流量明星的红利。吴亦凡的此次崩坏不是毫无预兆,五年前小G娜的控诉就一度让公众怀疑这位“顶流”的私生活,是不是给青少年做了不好的榜样。
当时那场风波没有逾越法律边界,最终不了了之,吴亦凡继续“营业”。
“你知道,就目前我手里的东西,已经可以最少送你十年牢饭?”7月18日,都美竹微博爆料,称演员吴亦凡以各种方式物色、诱骗年轻女性发生关系,包括自己在内的受害者远超过8人,其中包括两名未成年女性。“随着受害者的年龄越来越小,随着单人到多人,我们,已经愤怒了!”
舆情愈演愈烈,其他疑似吴亦凡的绯闻女友陆续发文爆料,都美竹接受多家媒体采访,公开回忆事发经过。都美竹称,她已经分批次退回50万元的所谓封口费,并做好了走法律程序的准备。
7月19日,吴亦凡发布声明,对都美竹的长文指控进行否认。随后工作室两次发声明称,拒绝一切诽谤言论及散布有害网络信息的行为,切勿利用敏感的舆论风向恶意煽动公众情绪,已启动法律追责程序并完成报案工作,并发布《关于近日舆情事件十点澄清》。
品牌退场损失过亿
资本往往闻风而动。随着舆论抵制的声音愈演愈烈,吴亦凡背后的资本版图开始出现裂痕,有相关合作的品牌方已经开始出面“切割”。
韩束品牌率先于7月18日晚间向吴亦凡方发出《解约告知函》,终止一切品牌合作关系。同日,良品铺子声明与吴亦凡代言合作已于2020年11月到期,相关宣传合作也已终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音频客户端云听APP称已终止与吴亦凡的一切合作,其不再担任云听“声音推荐官”。云听APP及第三方平台账号,已对吴亦凡参与录制的全部内容做下架处理。
7月19日,立白、滋源seeyoung、兰蔻、华帝公司、得宝、康师傅冰红茶、王者荣耀、腾讯视频、乐堡啤酒、保时捷、路易威登陆续发布微博称,均已终止所有与吴亦凡的品牌合作关系。7月20日,BVLGRI宝格丽也称:即日起终止与吴亦凡先生的合作关系。
此前,都美竹曝出的聊天记录里提到吴亦凡方面承受的经济损失高达上亿元。尽管7月19日,吴亦凡工作室微博声明该聊天记录为造假,但据保守估计,由于涉及的品牌方众多,吴亦凡方面的损失将远远高于1亿元。
事实上,早在2016年小G娜事件被曝出,当时的舆论走向已经对吴亦凡的风评产生一定影响,很多品牌方已经将吴亦凡视为高风险艺人。但是,小G娜事件并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所爆发的负面影响也很快被消解。然而,今时不同往日,即便还有粉丝选择相信吴亦凡,但在持续发酵的舆论风向面前,资本已经给出了更鲜明的态度。
官媒点评一针见血
从炙手可热的代言香饽饽到被资本视为烫手的山芋,吴亦凡不仅丢了商业代言,其影视之路也恐在风雨中飘零。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率先针对此事表明了态度,称“演艺人员如若触犯法律自有法律严惩;在不触碰法律底线的基础上,如若违背公序良俗并造成恶劣影响,行业自律惩戒也绝不会手软。”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发布《关于做好劣迹艺人风险控制的通知》,通知中称青工委对吴亦凡舆论事件保持高度关注,并要求与其合作的委员及时止损,不为失德演员提供“冒头”机会,对劣迹艺人“零容忍”。
解放日报发文,认为吴亦凡事件是一起严肃的刑事案件,法律只是对人们最低的道德要求,维持高标准道德形象是偶像的职业要求,偶像的道德水准应该高过粉丝。提出对偶像的高要求,不仅仅是不犯罪,还得向粉丝输送更高的精神食粮。
央视网发文表明态度:做艺先做人,做人德为先。艺人不仅是职业,更肩负社会责任。认为吴亦凡事件是一起影响重大的法律案件和公共事件,需要相关部门全面调查,解疑释惑。明星是榜样,应该接受大众的审视。有必要对失德劣迹艺人进行针对性的制度约束,通过行业自律倒逼艺人提高道德修养,把做明星的门槛提上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