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4版
发布日期:
一页诗书半池凉
  □无为朱先贵
  盛夏阳光像是燃烧的火焰,蒸熏得大地热烘烘的。老母鸡们避开毒辣辣的阳光钻到林荫下,一动不动地蛰伏在青藤枝蔓下。大黑不知从哪跑回了家,躲在屋里蜷缩着,贴着水泥地面伸长舌头“呼哧呼哧”地扇动着。看着大黑一副痛苦的样子,不忍之心油然而生。我虽为之怜惜,但又无能为力帮它一把,消除大黑炎热中的煎熬。
  “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3个庚日、第4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第一天。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又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农谚说:“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三伏天周期长,酷暑难当。
  夏日炎炎,如何纳凉消暑?有道是“心静自然凉”。纳凉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纳凉的胜地,不必远方,近在身旁。吹吹穿堂风,静静地享受深宅老巷的阵阵凉意;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摇着蒲扇和街坊邻里们聊天纳凉;健身出汗,以热制热,运动纳凉;溪水垂钓,微风轻柔,让人心静。日常市井生活演绎着普通人的酸甜苦辣,其中不乏也藏着避暑纳凉之道。“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用读书来消暑,能让人在静心中回归自然。读书能够增添夏日的诗情画意,让枯燥无味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酷暑的夜晚找本经典好书,沏一杯茶,灯下与遥远的古人或是同道的学人进行一场直击人心的对话未必不是一种享受。夏日养生关键在于“养心”,保持一颗清净之心,阻断各种无名的忧闷和烦躁,化无为有,轻装前进。清代诗人萧抡谓曾说:“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确也如此,读书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成为一种习惯。因为喜欢读书,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提升了写作水平,读书让我收获更多的是快乐。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随笔录·论读书》中说:“读书使人聪慧。”诸葛亮之所以料敌如神,能掐会算,是因为他“蜗居”隆中时,发奋苦读、博览群书,从前人的书籍中,汲取知识,丰富自己,从而帮助刘备成就一番霸业。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读书学习不仅仅是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更是适应时代新形势、新任务的必然要求,是迎接新挑战的必然选择。信息时代的突出特点就是知识在不断更新变化,只有不间断地学习新知识,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今夜,微风不动,热浪升腾,我擦了把汗,翻开《朱自清文集》,一行文字跳入眼帘:“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一页诗书半池凉,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无疑为我送来了一池碧叶、一泓清波,凉意一下子弥漫了我的整个世界,快感来袭,心情从忧悒的烦躁中一下子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