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
强化“五项管理”维护学生身心健康
  今年1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抓好中小学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随后教育部出台一系列相关文件,体现了国家以“小切口”推动“大改革”,切实维护学生身心健康,促进教育健康规范发展的决心和努力。
  剑指当前教育问题
  “五项管理”看似是具体小事,实则是关系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大事。当前少数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而不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小学生依然面临课业负担过重、体能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心理问题增加等诸多身心健康问题困扰,这些问题不仅妨碍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同时也给家长带来沉重的教育负担,衍生出更多的社会问题。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有很多,如:地方教育治理理念和思路不够明确,学校育人导向和育人功能不够科学,办学行为不够规范,校内校外、学校家庭缺乏协同等等。强化“五项管理”,就是要把教育评价的视角由分数转向素质、由学业扩展至育人、由着眼当前上升到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
  引领教育评价方向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去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坚决克服学生评价中的“唯分数”“唯升学”顽瘴痼疾,强调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强化“五项管理”正是落实《总体方案》、破除“五唯”顽瘴痼疾的具体体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全面育人理念的重要举措。“五项管理”能否起到推动评价改革的效果,关键在于能否落实落地、严格执行。执行得严,就能引领评价走向健康的轨道;执行得松,则会让评价方案和标准变成一纸空文。
  推进教育科学发展
  强化“五项管理”充分体现了对教育治理和学校管理提升的鲜明导向,明确了“四个导向”,即导向素质教育、导向规范办学、导向提高质量、导向协同育人。
  导向素质教育。实施德育铸魂行动,采取“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施智育提质行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实施体教融合行动,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切实保障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运动,开展特色体育项目,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实施美育熏陶行动,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帮助每位学生学会1至2项艺术技能。实施劳动促进行动,推动劳动教育课程化,将劳动实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确保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
  导向规范办学。各中小学要按照“五项管理”要求对学校教育教学安排进行全面检视,重点检视教学计划和学习任务是否适度;是否存在抢时间、赶进度、超容量等突出问题。要认真分析学情,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预留调整适应期,实事求是地制定教学计划,避免因教学安排不合理给学生造成较重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切实减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有损学生身心健康的过重学业负担,坚决防止反弹。
  导向提高质量。校园环境的品位直接影响学生素养所能达到的高度,能够产生学生奋发努力、团结进取的潜力,激发拼搏向上、终身学习的热情。广大教师要大力倡导“师爱”,不断提升“师能”,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开展校园文化、体育、艺术及适宜的户外活动,帮助学生释放心理压力,化解学生学业上的紧张情绪。引导学生加强互助交流,发挥同伴互助作用,建立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
  导向协同育人。积极引导家长“读懂孩子”,关注孩子兴趣激发,正确认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生活,正确处理亲子关系,密切关注孩子情绪变化,有效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等,防止因家庭矛盾、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或亲情缺失等引发悲剧。重视学校、家庭、社区三方协同,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使学生在学校得到教化、家庭得到感化、社区得到净化。
  强化“五项管理”,背后体现的是教育理念的革新和对教育规律的尊重,是教育为民的情怀,应当成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鲜明主线。我们要坚持把强化“五项管理”作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底线要求,作为头等大事抓实抓细抓好,共同打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合肥市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石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