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大学前的最后一个暑假,是属于高三毕业生们的“狂欢季”。17岁的廖俊辉没有选择跟同学们出去玩。被合肥工业大学自动化系录取后,他准备去打工,可是到饭店应聘服务员时,因自己尚未成年,对方不录用;想着去送外卖,又被家人拦了下来,原来隔壁班有孩子送外卖摔伤了胳膊。“我妈眼睛看不见,那我就多做几顿饭给她吃。”每次在厨房里挥汗如雨,这个祁门男孩觉得自己也挺幸福的。
妈妈失明,他愿当“眼睛”
祁门县祁山镇新岭村位于皖南山区一隅。7月23日,正是烈日当头。路过一片庄稼长势旺盛的田地,很快就到了廖俊辉家。村民们都知道,今年廖家出了一个大学生,算是熬出头了。
见记者到来,廖俊辉走到母亲王丽华面前,轻声提醒她家里来人了,王丽华这才摸索着起身,她已经有十几年时间一直生活在黑暗中。
王丽华患有视网膜色素变性,本不该生育。“以前不懂,知道病情会严重,还是决定生一个孩子,不然人生不完美嘛。“王丽华说,她婚前还能模糊看到一些人影,在儿子出生后不久便彻底失明了。家里靠丈夫在外面工地上打工养活一家,很是艰难。
好在孩子非常健康,这给了她很大的慰藉。在母亲身边长大的廖俊辉,和母亲感情很好。“小时候,我在家带他,其实更多的是他带我。”还能摸索着下地时,王丽华种菜,廖俊辉就帮妈妈挑粪,再扶着她回来。以至于后来高中生物课上,老师突然问大家谁认识山芋、油菜花的根茎,全班只有廖俊辉能答得上来。
廖俊辉一直是妈妈的“眼睛”。廖家的厕所在门外十几米的地方,只要他在家,就会牵着妈妈去厕所。“慢一点下阶梯了”“上阶梯了”,他一路轻声嘱咐着。
镇上每年都有展销会,对于附近的村民们来说是最热闹的时候。王丽华觉得自己看不见,就推辞不想去,廖俊辉总会说很多理由,动员她一起去。“我牵着你,一家人去热闹一点,你也去听听。”王丽华知道,儿子想让她感受那种气氛,不要一个人在家无聊。
为了给王丽华看病,一家人曾四处求医问药。“医生说这种视网膜病变是看不好的。”听到这样的结论,王丽华痛苦不堪,年幼的廖俊辉也看在了眼里。有一天在电视上看到一条关爱盲人的公益广告,他对妈妈开玩笑说:“妈妈,以后我就是你的导盲犬了。”王丽华听罢,摸着年幼的儿子,笑着笑着就哭了。“到了这个地步,不得不乐观点。发愁是一天,开心也是一天。”王丽华开始接受现实,不再抱怨内心的苦闷,努力让家里多一些欢声笑语。
努力读书,体谅父亲艰辛
儿子廖俊辉考上大学,这是天大的好消息。这两天,在县城做工的廖国军也回村了,工地上没活干,他正好回来休息。长期的重体力活和辛劳,让他皮肤黝黑,还患上了高血压和高血糖。
眼见儿子已比自己高出了不少,这个粗犷的男人言语间既自豪又心疼。他记得儿子5岁半读一年级,那时候没车,老婆看不见送不了,自己上工时间也早。“每天早上我们5:30就得起床,把他送到学校,我再去工地。”廖俊辉往往要在校门口等一两个小时才能进校门,大冬天冷风呼呼地刮,小人儿就站在校门外。
早些年,廖国军在家附近的石矿场干活,那时工资低,一天才十几块钱。“没手艺没办法。”这个15岁就辍学上工地做小工的男人,在家庭面临窘境的时候,也会发愁。“现在工作好了,每个月有生活费,年终一次性结清。”廖国军感到很知足。
还有一段时间,廖国军在温州的工地打工,儿子三年级暑假时,他攒钱把娘俩接过去团聚。“当时正是夏天,气温有38℃,我们住在工地活动板房里。我让孩子感受一下热不热。”哪怕是多读一点书,在工地上做的工种也没那么辛苦,廖国军不会说什么大道理,现实如此孩子看得到。
“所以他从小学到现在,都不用我们管,读书还是很自觉的。可能他知道自家跟别的家庭不太一样,只能靠自己吧。”廖国军说,在他印象里,儿子从初中开始每个暑假,每天早上6点就起床做作业了,往往大人们还在睡觉。他吃过早饭,转一圈回来接着学习,很少出去玩。
廖俊辉很体谅父母的艰辛。“天热了,也给他钱买雪糕,可那钱在口袋里待一个礼拜都不用。”王丽华感慨道。
廖俊辉一直喜欢打乒乓球,之前用学校里的球台、球拍打。如今高考结束了,王丽华花一百多块钱买了一副乒乓球拍送给儿子,算是奖励。“用自己的球拍,手感挺好的。”廖俊辉腼腆地说,他很喜欢妈妈送的这份礼物。
心怀感恩,读书回报社会
村里一直很关心廖俊辉一家,给王丽华办了低保。学校也给廖俊辉减免了高中三年部分学费。日子是苦,一家人在一起总是甜的。遇到困难就一起解决,家人的陪伴一直伴随着廖俊辉成长的每个阶段。高中以来,廖国军夫妇在祁门一中附近租了房子,想着近一点,方便孩子学习。廖国军没有再去远的地方打工,专心照顾好儿子。
今年考出理科611分的好成绩之后,很多人问廖俊辉的学习秘籍,他腼腆地说:“也没有什么,就是脚踏实地。”
高考结束,一家人都知道孩子这次稳了。暑假开始,有同学喊廖俊辉出去玩,可廖俊辉说他不去。“我知道他是体谅家里条件不是特别好,留下来给我做饭。”王丽华心疼地说。
其实,这不是廖俊辉第一次给妈妈做饭。在他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每逢农忙,奶奶下地,做饭的活儿就落在了廖俊辉的身上。还没有灶台高的廖俊辉搬一个凳子,爬上去做饭。
那是一道火腿肠炒芹菜。“菜切得老粗老粗的,刀也切了手,他在那里哇哇哭了,还出了好多血,心疼得紧。”王丽华心里明白,虽然家里条件不怎么样,但家里人都挺好的,那些苦日子快要过去了。
廖俊辉跟妈妈说,开学的时候要带她去合肥,“我也看不到,怕给他带来累赘,还有好多行李箱。”王丽华有些动摇,可儿子一再坚持:“你看不到,但是能听到的。”
廖俊辉经常听父亲提到,以前有一位上海的爱心人士资助过他们。“你不能辜负人家,以后读书出来有能力,你也要去报效国家,报效社会,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毕竟你小时候有人帮助过你。”廖家的老屋内有一面墙,上面挂满了廖俊辉的奖状。“他奖状拿了不少,现在没有辜负大家对他的期望。”
廖国军和儿子谈过心,知道他以后还想考研,把书读下去,他很支持。“这样将来他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工作,我们苦点累点又有什么关系。”
43岁的廖国军很少在外人面前袒露心声。高考一批次录取结果出来当天,这个自嘲初中没有读完,拼音都拼不好的汉子心里有些激动,他握着手机倒腾了半天,成功发送了一条朋友圈,上面写着:“祝贺我家小子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很快满屏的点赞和恭喜随之而来,这是属于全家人的幸福时刻。
张真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杨和宝陈牧朱庆玲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