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
汪育殊:传承徽剧经典守正创新求变
  九岁开始学戏,至今已在徽剧舞台上坚守了三十多年的汪育殊说自己是“一根筋”,一直执着又顽强地热爱着他的艺术事业,并肩负起传承这门古老剧种的责任和使命。近日,安徽省徽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汪育殊做客古井贡酒年份原浆古20冠名的徽派栏目,分享了自己在徽剧艺术道路上的奋斗与追求。
  天生“笨小孩”一直在努力
  徽派:提到戏曲,“苦”是大家的第一反应,你有记忆深刻的咬着牙挺过去的阶段吗?
  汪育殊:戏曲演员不单单需要训练扎实的基本功,还要历经多年的艺术坚守,才能期待有朝一日在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我九岁开始学习徽剧,从一个对戏曲懵懂的孩子到慢慢熟悉、了解、热爱,再到现在以徽剧为自己的事业,成为了一名徽剧艺术的传播者。虽然艺术道路中经历了很多很多的坎坷,但徽剧已经成了我割舍不了的情结,苦并快乐着吧。
  徽派:听说你刚进团时非常痴迷于向李龙斌老师“偷师”,这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汪育殊:李龙斌老师是我非常尊重的一位老师,对我影响非常大。1990年,在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的舞台上,李龙斌老师第一次饰演《临江会》里的周瑜一角,在北京一炮而红,《临江会》也成了他的代表作,当时引起了北京戏曲专家们的高度重视。我那时候刚进安徽省徽剧团,才十几岁,对这出戏是特别喜欢。作为学员,看到老师们在舞台上很精彩的表现,我心里也想,我啥时候才能成为“角儿”?所以不管是排练、彩排还是演出,我都聚精会神地在大幕旁看老师们的表演,他们的一招一式,唱念表演对我今后的艺术道路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徽派:学戏的孩子能坚持下去很不容易,中途有没有想过要放弃?
  汪育殊:我是1982年考的省艺校徽剧班,学制五年,我总觉得班上45位同学中,我是比较笨的那个,啥也不太会,也没有那么有灵气,这么多年只是慢慢学。我的优点是坚守,一直在努力,一步一步地超越自己。
  徽剧有魅力获奖是肯定
  徽派:作为非常年轻的徽剧演员,你当时觉得徽剧有哪些艺术魅力?
  汪育殊:我入行也是非常偶然的机会,之前对戏曲是一张白纸,基本不了解,因为我舅舅舅妈就在安徽省徽剧团工作,对我有影响,特别是舅妈,对我帮助非常大,她做演员、做导演,很多戏都帮助过我。当时我一方面在团里坚持训练,一方面其他的影视剧也参与拍摄,这对我来说,也是艺术营养的汲取。演员要经过磨炼,艺术的、人生的经历,对成功塑造人物都非常有帮助。1997年,团里排《刘铭传》,宣传安徽名人刘铭传抗法保台的丰功伟绩,我演刘铭传的儿子,并下了一定功夫去琢磨这个人物,在1997年广州参加第五届中国艺术节,拿了个最佳配角奖,我非常激动。因为这是我取得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级奖项,让我今后更有动力去继续努力,坚定了自己的艺术道路。
  徽派:对徽剧的理解也在不断变化吧?
  汪育殊:有变化。原来只是一味地模仿老师学习唱段,快三十岁的时候我认为,徽剧剧种的特点特色非常重要,怎么样抓住观众也非常重要。戏曲观众面相对比较窄,要从自身找原因,创新不够,表现手段过于传统,这是我们戏曲人应该思考的问题。明末清初,四大徽班进京,这在当时是非常时尚的艺术。徽剧的创新的理念,博采众长,海纳百川是非常好的精神,也是徽剧人的精神,可以把好的艺术样式吸收进来。但是,当下徽剧的创新手段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造成观众偏老龄化,年轻人不太接受。戏曲要走好,更要从自身找原因,传统不丢失,但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还要跟当下年轻人的审美喜好相结合,才能让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排演《惊魂记》更加有自信
  徽派:《惊魂记》就是让很多人瞪大眼睛的创新,你也因此拿到了梅花奖,很不容易。
  汪育殊:我是非常幸运的,碰到了非常好的导演、剧本和领导团队,也拿到了梅花奖,作为徽剧演员我非常自豪。2017年梅花奖改革,从每年全国有三十位的名额变成了两年一次,一次15个名额,对戏曲演员来说难度加大了。在这个环境背景下,徽剧能取得非常好的成绩,充分体现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大家共同的努力。
  徽派:这是以西方剧本为基础的戏,这个创新你心里慌吗,担心跟徽剧传统有冲突矛盾吗?
  汪育殊:《惊魂记》是2012年排的,当时作为业务院长的李龙斌老师在思考,徽剧搞什么戏,可以把特点、特色、剧种风格体现出来,最终选到了莎士比亚的名著《麦克白》。省内专家当时有两种声音,一种觉得这个戏不错,世界名著用徽剧体现,很有创新性;另一种觉得用徽剧演西方的戏,服饰、化妆各方面跟咱们都不太一样,持质疑的态度,觉得徽剧不太适合西方题材,还是排三国题材最好。
  两边各有说法,怎么办呢,时间紧迫,李龙斌老师和徐勤纳导演商量出一个办法,先搞“试验田”,用少量资金,不做布景服装,不做大的投入,演员排两折戏,打个样,请北京的专家到合肥来看。《麦克白》得到很多专家的一致认可,最终领导同意排这出戏了。团队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把这出戏立在了合肥的舞台上。记得当时在艺术剧院连演了六场,几乎场场爆满。我印象特别深刻,那时外面下着鹅毛大雪,但我心里特别激动,内心是火热的,一点感觉不到冷。
  徽派:这之后对徽剧有没有新的理解?
  汪育殊:公演六场以后,取得非常大的成功。2013年赴苏州参加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拿到了剧目奖和个人的最佳演员奖,在全国舞台上再一次展现了这出戏的魅力。
  我觉得《惊魂记》这出戏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走出国门。现在中国各方面都在强大,但需要文化输出,走到国际舞台,让世界各地的人通过文化艺术来了解中国。2016年,我们在英国爱丁堡莎士比亚国际艺术节演了五场。记得演完浑身都是汗,还没来得及换戏服,法国的导演和克罗地亚的编剧就兴奋地冲到了后台,通过翻译我大概知道,他们对莎士比亚的名著《麦克白》非常熟悉,他们也有歌剧、舞剧、话剧、芭蕾等很多艺术样式体现,但看到中国古老的徽剧演出这个作品,觉得太精彩了,根本没有想过中国戏曲的表现手段这么丰富。
  扶持年轻人鼓励多创新
  徽派:你很重视传承,对像周赟这样的优秀学生做的戏曲创新你怎么看?
  汪育殊:我非常赞同,也一直鼓励他。年轻人对艺术需求的样式很多,现在短视频非常流行,周赟做了很多关于戏曲的小视频,我觉得非常好。就是从点滴做起,让更多年轻人通过某个点认识我们整个面。如果对戏曲陌生,或者没有了解,那么年轻人就会很排斥走进剧场,通过抖音视频,一个很帅的戏曲身段、招式,或者一个眼神,一个转身,通过小的一个点吸引一些年轻观众关注戏曲艺术的美。
  徽派:拜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黄新德为师,出于什么考量?
  汪育殊:黄老师是安徽现在为数不多的70多岁还能在舞台上创作的艺术家,我个人非常钦佩,艺术道路上他也给予我很大帮助。很多人以为我怎么想唱黄梅戏了,其实艺术尤其戏曲是相通的,能够学习黄老师的艺德和他对人物的理解和创造,我是非常荣幸的。
  徽派:对于戏曲传承,你怎么理解的?
  汪育殊:当下戏曲现状还是比较艰难的,培养下一代,培养年轻演员,怎么革新,怎么传承,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我们搞戏曲进校园,已经去了十几所小学,培养了一批非常有潜质的苗子。戏曲要传承好,更要传播好,用什么形式,怎么吸引年轻群体,要把当下新的艺术元素融进来,要让更多的孩子接触戏曲,先是熟悉、了解然后喜爱,再成为真正的一名传播者。虽任重道远,但我们一直在努力前行!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李燕然/文薛重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