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
整治中小学补课,需“三管齐下”
  近日,教育部启动中小学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
  礼品礼金问题专项整治,这是对不正常补课现象的“一记重拳”,也是解决教育越来越“内卷化”的一针“清醒剂”,更是深入推进“双减”工作的具体举措。
  补课市场的“两大主体”
  校外培训机构不断做大,会让更多的学生参加补课,教育“内卷化”越来越严重,大大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和教育焦虑,使很多年轻父母“生不起”“不敢生”。
  走在大街上,举目四望的广告牌、电梯里的移动电视、各种各样的推送广告都充斥着培训机构的形象宣传。教育培训机构成为补课市场的主体,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补课大军”中的一员。
  与此同时,教师补课也是补课市场的一小部分。在一些家长眼中,在职教师补课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主要存在两种情形:一是教师自主组织。有的教师利用自家住所或租赁住房开展有偿补课,有的教师为逃避打击,从事线上补课,有的还通过在培训点授课获利。二是家长或家长委员会发起组织。组织学生、选择好场所,然后邀请教师开展补课。
  补课引发“三大弊端”
  补课已经侵占孩子的大部分课外活动时间,让孩子无法得到很好的放松休息,无法培养科技、艺术、体育等方面的兴趣爱好,感受不到童年的轻松和快乐,也会产生“三大弊端”。
  一是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补课费用已经成为很多家庭开支的主要部分。据调查,一般家庭孩子初中一年的补课费用都在10万元左右。
  二是扰乱了学校教育教学。有人说:补课已经造就了一条“抱怨链”,大学抱怨高中,刷题太狠,孩子已没创新能力;高中抱怨初中,过早压榨,孩子没思考能力;初中抱怨小学,知识都提前学了,让老师怎么教?如果孩子过分依赖补课,没有学会独立思考,不懂得自主学习、自主复习、自主提升,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终身学习的要求。补课是一种重复式灌输式学习,抑制了孩子创新的热情和能力。一个民族的下一代都在大范围补课,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如此下去,何谈教育报国?何谈科技创新?
  三是违背了学生成长规律。补课现象已经不仅在中小学生中蔓延,而且逐渐延伸到学龄前儿童,让这些孩子过早背负起沉重的学业负担。据有关专家指出,中小学阶段惨烈的分数淘汰、过量的作业、差生等侮辱性命名,对脑缘系统的发育造成了严重干扰,给孩子成年后的心理健康埋下巨大的心理阴影。培训机构、补课教师进行大量的“填鸭式”教学,布置大量的偏题、怪题、难题,使一些孩子基础知识不仅没有学会,反而使他们过早厌学。
  扭转补课需“三管齐下”
  “双减”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问题。补课带坏了社会风气,引发教育不公平,必须“三管齐下”整治补课歪风,降低家长的负担和教育焦虑,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一要整治校外培训机构不规范办学行为。国家规定将现有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线上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法人,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这标志着校外培训机构回归公益,只能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科技、劳动和体育等课后培训活动,以补充全日制中小学校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不足。
  二要严厉打击在职教师违规补课。2018年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明确要求教师不得组织、参与有偿补课,或为校外培训机构和他人介绍生源、提供相关信息。但高昂的补课费用已成为一些教师的灰色收入,让一些教师“铤而走险”。坚决刹住在职教师参与补课的“歪风”,有效遏制中小学教师“课上不讲课下讲”“组织开办校外培训班”“到校外培训机构兼职”“同家长搞利益交换”等突出问题,惩治教师队伍中的“害群之马”,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承担的主体责任、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
  三要加快构建校内外学生实践体系。让学生能够走出校园、走出家庭,走向更广阔的天空,需要更加注重红色教育、劳动教育、科技文化艺术教育等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开放各级各类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大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兴趣培养和特长发挥,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坚决避免短视化、应试化的教育,真正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合肥市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石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