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洪举
“你好,我是移动公司的,本次来电是为了答谢星级用户……”你是否曾收到过类似的“客服电话”?新京报记者卧底沈阳多家冒充移动官方客服的“外呼公司”,这些公司通过迷惑性话术来哄骗用户,甚至擅自伪造客户签名办理套餐。调查中记者了解到,这些外呼公司掌握着用户的详细数据,每办成一笔业务,这些外呼公司就能从移动公司获得相应提成。(8月2日《新京报》)
据报道,这些客服都使用本地座机呼叫,并非移动官方的外呼号码10086和10085。这种使用社会号码的外呼,在业内被称为“野呼”,按照移动公司的规定,这种行为是被严令禁止的。那么,一方面是运营商严令禁止使用“野呼”,另一方面却是运营商与这些类似于空壳公司的“野呼”公司签订协议,并根据所办成的业务为其发放提成。如果说运营商对此不知情,显然是违反常理的。
而且,这些“野呼”团队的忽悠行为已经涉嫌欺诈消费者。如果按照正常的业务办理流程,工作人员肯定应该明确告知消费者拟办理业务的收费标准,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相反,这些公司却故意将收费产品包装成“免费体验”的产品让消费者掉入陷阱。对这种误导、欺诈行为,行为人理当承担退一赔三且不低于500元的赔偿责任。
此外,一些工作人员虚构其他业务套取用户手机验证码后再给用户开通收费业务的行为更是像极了“盗窃”或“诈骗”。因为,用户手机号码中的余额也属于受法律保护的合法财产,而套取用户手机验证码后开通收费项目等于直接侵犯了用户的合法财产。
进而言之,正规运营商在明知“野呼”公司不合法的情况下,向其提供大量的用户手机号码,或者允许其登录系统后台获取机主详细信息的行为,更是涉嫌犯罪。如根据《刑法》及有关司法解释,未经被收集者同意,将合法收集的公民个人信息向他人提供,达到5000条以上的,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现实中,恐怕没有一名机主会明确同意运营商将其个人信息提供给“野呼”公司使用。
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数据安全法》明确规定,开展数据处理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和伦理,遵守商业道德和职业道德,诚实守信,履行数据安全保护义务,承担社会责任,不得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利益,不得损害个人、组织的合法权益。运营商作为收集、掌握消费者重要个人信息的部门,理当对个人信息尽到妥善保管义务,不得随意泄露,否则每一名消费者都会没有安全感。因此,运营商理当尽快切断与“野呼”公司的联系,以有效维护用户合法权益,同时维护自身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