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场追逐战。拿着手机跑在前面的是4岁的女儿莹莹,她嘴里念叨着“就看一会儿”,妈妈岳彤则在后面追,想要把她的手机夺下来。这样的场景每天几乎都要上演5次以上。(8月7日《法治日报》)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兴起,互联网触角无处不在。伴随移动互联网成长的孩子们,更是日渐养成了“不移动”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暑假期间,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成为不折不扣的“小网虫”,更是亟待给予“大重视”。
据《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连续两年保持增长,2020年已经达到1.8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4.9%。超过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数字时代发展,孩子们首次触网的年龄越来越小,手机沉迷低幼化趋势也越发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小网虫”们不仅队伍庞大,具有使用时间过长、频率较高特征,还往往在使用电子产品时表现异常兴奋。不少家长向媒体反映,孩子一玩手机,便精神焕发,但一提到学习、写作业,便精神萎靡,十分抗拒。
孩子玩手机,当然不只是看看动画片,很多孩子是在玩游戏,虽然游戏谈不上“网络鸦片”,但给孩子造成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玩手机,有以下几点应该做到。其一,家长要和孩子立规矩。规定孩子一天玩多长时间,什么时候上交手机,这事先要约法三章,并且严格管理;其二,家长要以身作则。家长整天捧着手机,让孩子不玩手机,恐怕是很难的;其三,教给孩子网络安全知识。让孩子意识到坐在家中玩手机,并不意味着就是安全的。会遇到网络不良信息,也会遇到骗子,如何防范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其四,学校也要承担起管教责任。应该采取措施来帮助孩子形成自主性,以防其因自制力差而掉入网络成瘾的陷阱中;其五,则是网络平台要管好孩子。要进一步完善防沉迷系统。建立未成年人绿色上网空间,禁止年龄过小的儿童进入到成年人的游戏平台,还可以在后台监测不同的数据,对青少年上网的动向及时采取措施。
手机不是洪水猛兽。一味地堵是不可行的,在学校可以不让孩子用手机,但在家里,却很难。关键还是趋利避害,管教孩子使用手机,让孩子从手机中得益,而不是成为手机的“奴隶”。贺成/文沈海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