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8月11日,记者从合肥庐阳区城市管理局了解到,为防治天牛、豹蠹蛾等蛀干类昆虫,该区在去年采用肿腿蜂对付天牛等虫害的试点基础上,将这一“生物防治”技术扩大到全区各公园游园和道路。截至目前,已对12000余株乔灌木投放115万只管氏肿腿蜂,达到“以虫治虫”的效果。
据庐阳区城管局公共绿地管理科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天牛、豹蠹蛾等蛀干类昆虫对城市树木产生严重危害,“成虫交尾孕卵后咬开树木表皮,将卵产在树干,孵化的幼虫钻进树干。树干、树枝在长年累月间会被蛀空。遇到大风暴雨恶劣天气,极易出现树木断枝、倒伏,对附近车辆、房屋等构成安全隐患”。
往年,城管部门一般用人工挖除、喷洒药物等方法。“但由于幼虫藏身于树干内,药物不易渗入树木内部,采用药物防治效果收效甚微。而人工挖除不能根治,且需剖开树皮,对树木又造成一定影响。”据介绍,近年来城市园林绿化的蛀干类害虫愈发严重,“往年易受危害的多为法梧、柳树、国槐、紫叶李、海棠等树种,现在栾树、石楠也发现虫害。”该负责人说,为了从根本上防治树木蛀干虫害,庐阳区城管局去年率先在徽州大道、六安路等老城区范围内行道树试点投放肿腿蜂,通过“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办法对付侵蚀树木的蛀干类昆虫。
经观察,该生物防治技术效果非常明显。“我们发现投放肿腿蜂的行道树上虫口数量明显下降,树木的长势也明显恢复。”该负责人介绍道,以前一遇到降雨天气,老城区内都会有几十厘米粗的树木因为根部被蛀空而出现倒伏情况。今年梅雨季节期间,市区范围总共只有5、6处行道树出现小面积断枝问题。
鉴于去年肿腿蜂投放试验取得的良好效果,今年庐阳区城管局全面推广“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技术,对全区各公园、主次干道受蛀干虫害的乔灌木投放管氏肿腿蜂。截至目前,已投放管氏肿腿蜂约115万只。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防治光肩星天牛等大型天牛,配合投放了约3.5万只花绒寄甲。
杨泽辉肖倩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