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
“双减”之下,学校教育如何应对?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的工作要求。“双减”实施后,学校应认真思考、积极谋划,主动担当、奋发有为,切实减轻家长经济负担和教育焦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
  抓好“四个纠偏”
  纠正育人初心之偏。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不是应试竞争的“跑马场”。然而一些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是为了孩子考高分,导致一些学校为满足家长要求,出现“轻育人重成绩”的错误倾向。实施“双减”,需要学校回归教育初心,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走出“短视化、功利化”教育的困境。
  纠正违规竞争之偏。一些学校为了在升学竞争中抢得先机,简单地用学生考试成绩评价学生,“掐尖招生”“违规招生”问题屡禁不绝,各种违法违规教育行为大行其道。如果这种受极端功利的应试教育驱动的各种违法违规办学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教育就不可能走出内卷化的“剧场效应”和“囚徒困境”。实施“双减”,需要学校依法依规治教,坚决克服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恢复和重建良好教育生态。
  纠正超前学习之偏。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承担着国家培养和教育孩子的重要使命。一些教师为提高学生成绩,不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授、情感价值的的培养,而是过分强调考试应试技巧的教学,必然“舍本逐末”“缘木求鱼”,让家长不得不求助校外培训机构对孩子进行基础知识的辅导。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实施“辅导教学”“超前学习”“超标学习”,赢得学生及其家长的欢迎,俨然成为学校教育的另一实施主体。一些学生家长通过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以增加对未来所谓优质教育追求的安全感。
  纠正负担过重之偏。由于短视化、功利化应试教育的驱动,一些学校围绕升学考试科目,大量增加学生上课时间,布置给学生大量作业,增加学生考试频次,导致学生单一的考试升学负担日益沉重,学生的学习生活日趋单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甚至以牺牲孩子身心健康为代价。实施“双减”,落实学校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等明确要求;减少考试次数,改进考试方法,不得有提前结课备考、违规统考、考题超标、考试排名等行为。
  注重“四个校正”
  校正公益属性。基础教育是国家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不是投资,不能让资本肆意横行。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校外培训机构,都必须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不能把“良心的事业”,变为“逐利的产业”,更不能成为一些人逐利的工具。从维护公平正义来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教育不能成为奢侈品,更不能让优质教育成为少数有钱人的“专利”。实施“双减”,本质上就是让教育回归公益属性,让所有老百姓都能“好上学”“上好学”。
  校正根本任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学校要按国家有关规定开足开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程,关爱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建立完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着眼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全面实施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五大行动”。
  校正办学方向。基础教育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对一个人的一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学校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到课堂、社会实践以及学校文化和管理各方面,引导广大青少年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校正评价导向。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学校要按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部署,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全面梳理学校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加快改进和完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推动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取得实质性进展。
  推进“三个提升”
  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教育教学是学校的生命线,要把教学改革作为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根本着力点,向改革要动力,向课堂要质量。坚持规范教学管理,坚持优化教学方式,坚持发挥教研支撑作用。以“互联网+”赋能教育教学,加快智慧学校建设和应用,推进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教育,让课堂教学在变革中提质增效,努力上好每一堂课。
  提升作业管理水平。规范作业管理是扭转学校作业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突出问题的根本之策。学校要把作业管理作为重中之重,严控作业总量,优化作业设计,创新作业方式,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避免机械、无效训练,切实减轻过重作业负担。
  提升课后服务水平。课后服务是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根本途径。如果说学校课程育人体系以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着力提高国家规定的必修基础课程实施质量的话,那么学校课后育人体系则应立足于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别化、实践性学习需求,满足学生“作业、实践、扶弱、特长”等多样化学习与发展需求。这两个体系,一个致力于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基础,一个致力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养的培育。学校要在完善课后服务机制上下功夫,加快推动课后服务全覆盖,确保课后服务常态化、规范化开展。合肥市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石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