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
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提出了30条具体举措,意味着教育职能将更多地从社会、培训机构回归校园,从源头上遏制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需求。实施“双减”,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发挥的作用更大、承担的职责更多、面临来自家长和社会的期待更高。
面临“四个新挑战”
开展多元评价。“双减”提出坚决克服唯分数的倾向,这就促使教师把对学生的“多元评价”纳入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需要对“多元评价”的内容、维度、标准有更深入的学习理解,为学生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案,用增值性评价客观判断不同类型学生的成长。这对教师切实转变教育理念、落实全面育人提出了新挑战。
开展教学创新。“双减”要求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做到应教尽教。随着学生在校内时间的增多,教师只有用创新的教学手段,才能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多样性,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愿意留在学校“学足学好”。教师在课堂上除了一对多的讲解,还可以组织同伴互助、小组共学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在场”;课后作业除了“双基”练习,还要创设灵活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喜欢。在有限的课堂内开展教学创新,这对教师来说任重道远,也是对教师提升专业能力提出了新挑战。
开展家校共育。“双减”要求进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校外培训机构受到严格管控后,少了社会力量的“加持”,家长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将显著提升,但很多家长缺乏相关家庭教育知识储备。教师需要花更多的功夫和时间,通过家校携手,转变家长教育理念,给予家长科学实用、容易操作的家庭教育方法指导,抚平家长教育焦虑,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有效的“助攻”。这就对教师家庭教育知识储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提出了新挑战。
参与课后服务。“双减”提出课后服务“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开展2小时左右。繁忙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让很多老师顾着班上学生,却顾不上自己的孩子。实行课后服务“全覆盖”,无形中又延长了教师的工作时间,教师完成本职工作与兼顾家庭和个人生活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这对教师自身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处理好轻重缓急提出了新挑战。
需要“四个真坚守”
坚守追求,对教育多一份情怀。教育事业是党和国家的神圣事业,是塑造未来、关系民族未来的伟大事业。广大教师要有家国情怀,今天的教育预示着未来的社会样态。实施“双减”就是让学生从“学业重负”中解放出来,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守使命,对政策多一份支持。实施“双减”目的是对学生的关心关爱,这与每一位教师的初衷是一致的。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理解、贯彻落实好“双减”政策,不能消极应付,必须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双减”,做“双减”政策的坚定支持者、坚决执行者。
坚守岗位,对工作多一份珍惜。“双减”要求提高课后服务质量,解决家长上班的后顾之忧,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让学生得到全面的素质教育。这必然会增加教师工作量,增加教师在校工作时间。一方面,“双减”会促使培训机构一部分从业人员转型,加入到教师队伍行列,另一方面,各级政府会提高教师福利待遇,提升教师工作职业幸福感、荣誉感和归属感。
坚守底线,对法纪多一份敬畏。“双减”明确提出依法依规严肃查处教师校外有偿补课行为。“双减”对校外培训机构提出一系列严管措施,可能会让一些教师偷偷从事有偿补课。下一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将会陆续出台更加严厉的措施,对个别教师顶风违规补课行为严惩不贷。教育需要回归本原,回归初心,决不能把纯洁的师生关系变成“交钱上学、拿钱教书”的关系,使师生情谊变质变味。
合肥市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石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