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丰仇多轩
盛夏,妻带回了一大瓶酱豆,说是同事家腌的,由于老瓦房要拆迁,没有合适的地方晒酱,同事就把酱豆分送人了。装在玻璃瓶中的酱豆,看着就很有食欲。
用勺子挖些酱豆,再和辣椒、蒜瓣、生姜放在一起炒,微辣、清香、咸咸的感觉,刺激着味蕾,味道不错。咸辣酱豆特别下饭,在夏季食欲不佳的情况下,是一种贴心的搭配。
以前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晒酱。每到梅雨季节,母亲都要做酱。用以做酱瓜酱菜的,需从地里摘些宽大的玉米叶子,垫在两个大抽屉里,再把死面馍铺在叶子上面,不过几天时间,馍馍就上了一层霉。下酱时,把拣好洗净、烀半熟的黄豆冷却,上霉馍馍用刀切碎,一起放进酱缸,再加上冷开水,用塑料皮作为酱缸盖,用绳扎紧,放在阳光下暴晒。遇到下雨时,就要及时把缸收进屋里,天晴时搬出来接着晒。
酱缸里,浸润着黄瓜、菜瓜、西瓜皮、冬瓜皮,有时也放豆角、茶豆等,酱缸多是用塑料皮扎紧的,讲究些的上面盖一块玻璃。从一口好看的酱缸和一块明亮干净的玻璃上,基本可以断定这户家境殷实,讲究生活品质。酱缸里,是每户人家的“当家菜”。夏季的傍晚时分,家庭主妇常常摘些黄瓜菜瓜,通常是长得不整齐的,从中间一刀剖开,去籽洗净,用细盐腌上一晚。第二天,放在簸箕或窗户的水泥平台上晒半干,然后放入酱缸,在太阳底下暴晒。家庭主妇注重勤俭节约,常常把西瓜皮、冬瓜皮洗净后放进去。由于晒出了阳光的味道,酱菜会很快入味,个把星期就可以食用了,这是原先农村夏季较为便捷的做菜方法。
如果是晒黄豆酱,则首先把黄豆洗干净,烀半熟后冷却,放在报纸上或是蛇皮口袋上摊开,以便均匀地捂上霉,几天后,黄豆上出现均匀的黄霉为佳。这时,可以把霉黄豆放入酱缸,根据咸淡的口味适量加盐,再注入冷开水,把酱缸口封好,然后就盼着能有几个晴好天气了。
小时,农村家家门前都有一个碎砖头垒砌的台子,上面放着酱缸。酱缸是陶土烧制的,深棕色,多是各家逢集时从集镇上花心思选购的,看着就很有厚重的历史感。那时候,家中的油壶、腌菜缸等一些坛坛罐罐,皆为陶土烧制,很环保,也很经用。
过去农村的生活基本上是粗茶淡饭,酱豆酱瓜是主要的下饭菜,人口多的人家,两三个星期就把酱缸里的菜消灭完了。在酱缸里的菜稀少之际,大人就会继续往里面放入新的黄瓜、瓜皮等,小孩子们会放自己喜欢的嫩豆角、茶豆等。
酱豆、酱瓜伴随着我们的童年和少年,芬芳着我们的味蕾。及至中年、老年,清香的酱菜味道抹之不去。曾经的一切,那令人心动的往事,或映入脑海的不快,渐渐地,都成为一种回忆,凝结为一种乡愁。现在,农村的许多家庭继续晒酱豆、酱菜,但它只是作为辅助的搭配了。城里,偶尔见到家中老人在晒酱。这些,成为生活的一道美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