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倪邦瑞
我的舅妈几年前就去世了。舅舅从村支书的岗位上退下来以后,多次谢绝了儿女们要他移居城市的好意,坚持独居在果园山下小山村的老宅子里,过着清静悠闲的日子。
舅舅生在果园山,长在果园山,工作在果园山,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了如指掌,充满情感和感恩。10多年前,县有关部门将县自来水厂的水源地,迁移至万山与柯坦两镇交界处的果园山水库。从那时起,舅舅的肩上就多了一份职责,多了一份担当。舅舅在职期间,就配合有关部门,在加强水源地管护、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将水源地管得井井有条,管出了山清水秀,管出风光无限,为守护庐城二三十万人口生活和生产用水的“大水缸”,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春光明媚的时节,站在舅舅家大门前,极目远眺,远处白云浮动,青山描黛;眼前果园山水库碧水荡漾,波光粼粼;水湾岸畔柳色青青,绿树成荫。“大水缸”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山林之间。蜿蜒曲折的舒庐干渠,在这里多情地打了一个结,紧紧地拴住果园山水库,形成了一个“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生态体系。舅舅不想离开这里,不仅仅是因为这里的山好水好,有忘不了的乡音和乡情,更重要的是,他要尽一个老党员、一个老基层干部的微薄之力,在有生之年守护好这片水源,留住生态,留住乡愁。
舅舅家住的自然村有十来户人家,离水源较近。过去,家家户户都在房前屋后开辟零星的菜地,种些各种各样的蔬菜,维持家庭四季食用。这些年,村民们自觉地禁用化肥农药。然而,一到雨季,菜园里残存的农家肥,还是随着雨水流进了水库,对水源产生了一定的污染。虽然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防范措施,但却没有从根本上消除隐患,解决问题。舅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直琢磨着解决的方法。有一天,他在电视上看到外地有个地方种草坪防治水土流失、防污染的经验介绍,便茅塞顿开,变为己用,多次与农户们沟通协商,从而达成共识,并从我做起,带头示范。
舅舅家的房后,很早就辟有一块菜园地,是家里多年、唯一的“菜篮子”,既方便食用又好管理。舅舅决心一下,忍痛割爱,将绿油油的蔬菜全部铲除,铺上了一层碧绿的草坪。环境美了,污染水源问题也迎刃而解,受到村人的一致赞扬。一时间,村民们纷纷效仿舅舅,一鼓作气将菜园地迁移到远离水源的山坡地里,将房前屋后全部种上草坪。尽管这样做给自家带来不便,但却让“大水缸”多了一份清澈,多了一份安全。舅舅和村民们的做法深得人心,很快一个“种草坪、防污染、护水源”的行动,在果园山水库周边其他村庄,也悄然展开……
舅舅是个闲不住的人,身不在其位,却依然牵挂着“大水缸”的安全。他在征得村镇两级同意之后,发动和联络附近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民兵等一批人,自发组建一支护水志愿者队伍,扛起了义务护水的责任。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他们佩戴志愿者的红袖章,自带工具,轮流值守,沿着水库岸边巡逻检查,精心打捞废弃的塑料袋、枯草、树枝树叶等漂浮物,净化水质,改善水环境,保持“大水缸”的干净卫生,让碧水长流。有一次,一场特大暴风雨过后,舅舅在家里坐不住了,天一放晴,他就领着几名志愿者踏着泥泞的山路,沿着水库岸边查巡,一不小心踩空了脚,连打了好几个滚,翻身滑落水中,结果左腿软组织严重损伤。住院治疗后,还没痊愈,他又出现在志愿者的巡查行列里。
我的表姐表弟们回家劝说舅舅,年岁大了腿脚不利索,别再整天忙活了,而舅舅却说:“我工作惯了,闲下来一点事不做,还真憋得慌……”
有位哲人说过,春天已经过去,但永远不要失去发芽的心情。是啊,舅舅虽然老了,青春早已不在,可他依然守望着人生的春天,始终保持着一种萌动向上的状态,一种发芽的心情……
这便是我的舅舅,一个有追求有情怀的、退下来的小小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