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5版
发布日期:
绍岭印象
  □黄山杜德玉
  自从离开那所偏僻的乡村中学后,我已将近二十多年没有去过绍岭了。在我的记忆中,绍岭是镌刻在心灵深处的一块碑石,是一道难以磨灭的印痕。那残留在记忆深处的痕迹,时常如气泡一样从水底汩汩冒出,在平静的湖面上泛起一阵温馨的涟漪。
  绍岭是太平湖北岸的一座低矮的山岭,看上去很不起眼,但绍岭的名气却很大,太平湖北岸一带居住的人基本上都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这主要得益于绍岭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太平湖蓄水前,绍岭有一条官道通往三丰一带。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太平湖蓄水后,绍岭南侧天然的湖湾就成了班船停靠的码头。太平湖北岸三丰一带的居民要想去太平县城,最便捷的路径就是从绍岭坐班船到湖对岸的共幸码头。在班船的汽笛声中,不时喧腾起一片浪花。
  记忆中的绍岭码头是简陋而又冷落的。一条沙石路从岭头穿插而下,沿着山坳蜿蜒伸向湖边的沙滩地。沙石路右侧的山上点缀着十几栋高低错落的简陋平房,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移民时迁徙的小村落。湖边的码头没有固定的地点,常随着太平湖水位的涨落而移动。雨季时,湖水齐着山腰,紧贴着村庄,从岭头到码头只有一箭之地,满眼是汪汪一片碧绿的湖水;秋冬季节,湖水一落千丈,退缩在远处山坳的拐角处,懒散地拥挤成一团灰白色。
  在乡村学校漫长的寂寞时光里,我总是向往着城里的热闹和繁华,周末便和家在城里的同事一起踏上了去县城的路。同行的几个人骑着破旧的自行车,一路欢畅地奔向绍岭码头。清脆的车铃声如油菜花香似地飘荡在乡村的田野上,疾驰的车轮如洪流般滚动着年轻气盛的蓬勃活力。一顿饭的工夫,我们就在颠簸中抵达绍岭码头。乘坐的班船自然是杳然不见踪影,漫长的等待是每次乘船的“必修课”。
  绍岭码头的风景是赏心悦目的,这无形中大大冲淡了等待的寂寞和焦急。站在岭头向南展望,远处连绵的群山在明镜似的湖面上跌宕起伏着,宛如辽阔的草原上涌动着黑色的牛群,让人产生一种苍莽雄浑的感觉;近处的湖湾如一把硕大的圈椅,将一泓温柔的湖水拥抱在怀中,给人一种浪漫和温馨的情调。湖岸边的粉墙黛瓦掩映在翠绿的竹林中,几声渺远的鸡啼划破湖面的天空,宁静幽远的韵味弥漫在山光水色里,闲适和悠然的心境如清新的湖风迎面吹拂过来。
  从岭头飞快地推着自行车走下来,踩着泥泞的沙土路奔向湖岸边,将自行车随便丢放在湖边的沙滩地上,我们一个个像快乐的儿童一样在湖边蹦跶起来,平常在校园里不苟言笑的严肃早已甩在岭头的草丛里。湖边的沙滩地洁净而又松软,踩上去有一种绵柔的感觉,沙沙的脚步声如同春蚕食叶似地回响在耳畔,酥麻麻地撞得人心有些迷醉。细细的黄沙如绸布一样萦绕在岸边,浅浅的脚印如同跳动的音符在沙滩上串串飞扬。顺手捡起一枚石片,斜着身用力朝湖面掷去,轻薄的石片如蜻蜓点水似地在湖面上飘飞起来,溅起的水花形成一圈圈涟漪,在我们欢快的叫喊声中逐渐消失得没有踪影。
  客运的班船终于在悠长的汽笛声中缓缓驶向湖岸边,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湖边的沙滩地,扛着自行车跨上了窄小拥挤的轮船。坐在轮船的舷窗旁,满眼是涌动的湖水和起伏的山岭。绍岭湖湾如退缩的摄影镜头,渐次模糊起来,最后变成一个细小的黑点,湮没在浩渺的湖水中。
  离开那所乡村学校后,我就再也没有踏上绍岭的土地,但绍岭的山水却永远定格在我青春的记忆里。如今我时常想起绍岭,想起在寂寞的乡村教师生活中那一段欢乐的旅程,心中自然涌起对那段教师生涯的深深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