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近年来,全省上下众志成城,
持续奋斗,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如期高质量完成。今后,我省还将继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加强“双基”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改善百姓生活。
道德模范用蘑菇撑起“致富伞”
合肥经开区莲花社区居民丁伦保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安徽省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多年来,他始终扎根基层,奋战在科技助农第一线,向农民传播科技知识,引导他们运用科技兴农富农。
得知肥西县花岗建新村的周迎春从小身患残疾,生活困难,丁伦保主动上门进行蘑菇种植技术指导,并把菌种送上门。他现场指导周迎春盖大棚、拌料、装袋,手把手教周迎春种蘑菇。2018年,周迎春仅蘑菇种植一项就增收8万元,被评为“肥西县残疾人自强模范”。
丁伦保还主动和安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打造食用菌产业,合作开展食用菌栽培新技术研究和新品种推广,在全省推广种植面积2000多亩。一些新技术研发成功,不仅为农作物秸秆利用找到新的出路,更是对食用菌发展的一大促进,带动群众就业。
提升科技对农业增产增效贡献率
近年来,合肥市通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工程,提升科技对农业增产增效贡献率。
记者日前在采访活动中了解到,合肥市连续3年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推广保持在300个以上,应用面积占种植面积90%以上。目前,全市建立了50个农业行业首席专家工作室,集聚了近500位省内外知名农业专家、教授,实现“业内精准指导、田头示范培训、技术有人负责”。
合肥市还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打造长丰青峰岭、巢湖尖山湖、庐江黄山寨等为代表的一批都市农业田园综合体、观光采摘园,基本实现“常年有景、月月办节、天天可游”的阶段性目标。同时,依托农业、农事、农房和农家饭菜,开发肥东县长临河六家畈、四顶山,庐江县汤池、万山等乡村旅游集聚区,长丰杨庙马郢、巢湖厵乡、蜀山小岭南等民宿村,升级建设185家星级农家乐。
2020年,合肥市全年农业增加值达332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年跨千元台阶,达到24282元,年均增长7.2%。
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展开,我省农村近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省在全国率先推行林长制改革,充分发挥林业资源优势,同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种苗花卉等生态产业,提升农民收入。
我省还实施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2016年以来,累计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7.2万公里、实施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5.4万公里,目前全省已全面完成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的“两通”目标任务,基本实现村民组通硬化路。此外,我省行政村全部覆盖光纤网络和4G网络,全省农村地区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807万户,农村地区平均接入速率超145兆位/秒。同时,我省加大就业、教育、医疗、文体、住房等8个领域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力度,提升基层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我省也将进一步壮大产业,稳定就业,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不断改善乡村面貌,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肖玲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