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电话卡“一证通查”便于打击电诈
  □张淳艺
  工信部9月14日正式开通全国移动电话卡“一证通查”便民服务。用户凭借居民身份证便可查询个人名下登记的电话卡数量。如对查询到的电话卡情况有异议,还可通过对应的电信企业查询明细信息并进行相应处理。(9月15日《北京青年报》)
  从2013年起,我国全面实行电话用户实名登记。近年来,电信企业实名登记工作逐步规范,身份核验技术能力不断提升。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一些电话卡虽然完成了实名制,却并非机主本人办理,而是他人冒用其身份办理的。在以往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中,部分诈骗分子使用的电话卡就属于这种情况,既对被冒名用户的权益和信用造成损害,也影响了公安部门对于案件的侦破打击。
  过去,公众大都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很少去主动了解自己名下电话卡办理情况。加之缺乏统一的查询途径,用户即使想查询相关情况,也只能一家家跑各个电信营业厅,费时又费力。此次“一证通查”服务的开通,打破了93家省级基础电信企业和39家移动通信转售企业相关数据各自独立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移动电话卡的统一便捷查询,从根本上破除了手机卡查询难题。
  据介绍,“一证通查”服务支持线上、线下两种预约查询渠道。其中,线上渠道尤为方便。用户只需要通过“工信部反诈专班”微信公众号、运营商网上营业厅、支付宝“一证通查”小程序等线上渠道提交预约查询申请,平台就会在48小时内通过短信告知用户名下所有电话卡数量及其所属的运营企业。如果发现非本人办理的电话卡,用户可以向相应电信企业提出异议,电信企业将在核实后予以剥离、关停或销户。
  电话卡“一证通查”,可谓一举双赢。一方面,用户可以通过查询,规避不知情办卡的风险,从而维护自身利益,保护个人信用。同时,对于电信网络诈骗实现了源头打击,大大有利于对电诈的防范治理。无利不起早,一些人之所以想方设法冒用他人名义办理电话卡,显然是别有用心,希望藉此隐瞒自身真实身份,逃避警方侦查抓捕。“一证通查”彻底戳穿诈骗分子的障眼法,让冒名办理的电话卡现出原形,推动防电诈的重心从“事后打击”向“事前防范”转变,更好地保护广大公众生命财产安全。
  推行“一证通查”后,对于冒名办理的电话卡不能一销了之,还应顺藤摸瓜,举一反三,对于暴露出的管理漏洞予以处置,对于涉及到的违法人员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