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电信、金融等企业校招社招‘内推’,直达团队,一步到位”“国内‘大厂’,职位应有尽有,‘内推’简历100%跟进有回复”……时值“金九银十”招聘季,一些求职中介打出如此“诱人”的广告语。事实上,这是求职中介利用招聘信息的不对称,做起的付费“内推”的生意,是骗局。(9月20日《工人日报》)
到知名企业实习,不仅能够增长见识、提升能力,也能够在简历上留下光彩的一笔;一些非名校毕业生为了弥补短板,很在意实习的品质。在供求关系失衡的格局下,“付费内推”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灰色利益链。一些骗子也盯上了这块肥肉,用“付费内推”来收割“智商税”行骗。
“付费内推”建立在这样的价值判断之上——用人单位看重知名企业实习履历,能够在名企实习的求职者是优秀的,是加分项。想要实习的大学生没有门路,知名企业掌握“内推”名额的老员工渴望进行利益变现,中介就充当了社会联结的纽带,三方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利益合谋。“付费内推”的火爆,见证了大学生对优质就业和向上社会流动的迫切与焦虑。
在一个不确定性不断增加的风险社会,“付费内推”隐伏着不少风险。夸大其词、无中生有、移花接木,“付费内推”看上去很诱人,实际上却暗藏危机,沦为外包工作甚至假实习。哪怕“付费内推”是真的,花钱就可以获取的知名企业实习名额,也掏空了“内推”的制度善意。
“内推”源于企业对老员工的信任和认同,希望老员工利用对企业和推荐对象的“知己知彼”来打破信息不对称,确保企业招聘的省时省力省成本。当“付费内推”沦为一种赤裸裸的利益交换,老员工和推荐对象压根不认识,难免会损伤企业的切身利益。一旦企业发现老员工通过“付费内推”牟利,自然会对老员工进行规训与惩罚,甚至会丢掉饭碗。出于对企业的情感和认同也好,违规成本很高也罢,通常情况下知名企业的老员工都会爱惜自己的羽毛,不愿意因小失大。中介机构所谓的“内部有人”,多是忽悠和欺骗的一种套路。
著名作家巴金在《再说小骗子》一文中写道,“有人看不见前门,有人找不到前门,他们只好另想办法找门路开后门,终于撞到骗子怀里,出了丑。”实习的过程本质上是一次重新发现和认识自我的过程,如果沉迷“付费内推”,很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如果只迷恋表面功夫“刷简历”,却忽略和漠视通过实习来调试和提高自己,看上去很美好的捷径,很可能就是陷阱。
每个人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渴望通过实习找到好工作、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没有原罪;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付费内推”,大学生一定要保持笃定和清醒,不要轻易托付信任。杨朝清/文陶小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