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0版
发布日期:
“狂补作业”要不得
  有人就把停产限电归罪于“能耗双控”,认为政策突然加码导致地方突击式停产限电。事实如何呢?
  能耗强度约束制度已实施10多年,“能耗双控”执行近6年,目标要求一直稳定、明确,不存在临时加码。
  那么,各地全力优化能耗指标、不惜关停生产甚至影响居民生活用电的“一刀切”做法,究竟为了啥?
  说白了,跟开学前狂补作业一个道理。
  各地本应按照既定“双控”目标落实政策,但自疫情发生以来,受避险资金青睐的大宗商品价格屡创新高,相关企业存在扩张产能冲动。同时,国内有序防控疫情、较早实现复工复产,为承接境内外生产需求打下必要基础。此后,国内工业大省能源消耗迅速上升。
  同时,部分地区在2030年碳达峰预期下,将“碳达峰”前的近10年理解为“攀高峰”的时间窗口,抢着上高耗能、高排放的“两高”项目,违规给“两高”项目开绿灯,想提早把住能耗增量“地盘”。一些地方未批先建项目屡现。
  今年上半年多地能耗不降反升,9省(区)能耗强度、消费总量均被国家发改委给出一级预警。
  考核压力下,各地又赶紧立“军令状”、加速整改。但转眼已近四季度,全年指标如何达成?于是,一些地方就采取强力手段,定指标、压任务,对产业园区和行业强制性限产停工、拉闸限电。
  任务早已明确,目标也很清楚,为啥非要火烧眉毛才想起落实呢?早早就看见红灯,非要等冲线时猛踩刹车,考虑过乘客感受吗?平时不作为,临近考核搞层层加码、玩命突击;平时高喊“绿色发展”口号,实际工作中却一再追逐短期效益,这暴露出一些地方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偏差,对绿色低碳转型的谋划不积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在这场大考中,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直接相关的“能耗双控”,是考试中一道分值极高的“大题”。
  要答好这道题,靠的是一步一个脚印,久久为功,尤其是注重功在平时,有规划、有节奏,少干临时抱佛脚的蠢事。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