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下架月饼去哪了”值得追问
  □叶金福
  中秋节没过多久,关于“没卖完的月饼都去哪了”的话题就占据了新浪微博热搜榜首,浏览关注量接近5亿人次。新浪微博一项20万人参与的网络投票显示,除了低价抛售、发给员工、打碎卖给饲料厂等“去处”,有约5万参与调查的网友担心卖不掉的月饼“留到明年卖”。(9月27日《今晚报》)
  众所周知,月饼是千百年来富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一种节日食品,既寓意团圆,又赋予美满,因而中秋买月饼、吃月饼便成了一种传统和习俗。但眼下,随着一年一度中秋佳节的落幕,“月饼去哪了”便成为了许多消费者关注的一个话题。
  笔者以为,“月饼去哪了”,这其实不是一道难以回答的“问题”。如果厂家和商家能把这些还没有过期变质的“剩余月饼”回炉再加工成其它甜食类出售,这其实也是一种很不错的处理方式。但问题是,有少数厂家和商家竟然无视食品安全,漠视消费者的健康安全,而把一些过期变质的“剩余月饼”通过再加工、再包装,改头换面之后又销售给消费者,这就是一个很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了。
  正如网友所言,有的厂家和商家真的把今年卖不掉的月饼“留到明年卖”。可见,“月饼去哪了”不是一个“小问题”。因此,笔者以为,“月饼去哪了”这道“民生问题”必须认真作答。首先,监管须“尽责”。监管部门应积极承担起监管的主体责任,对节后商场、超市里“下架”的月饼“去哪了”,既要知其“行踪”,又要进行“监视”,尤其是对那些已经过期变质的“剩余月饼”更要督促厂家和商家及时处理,绝不能坐视不管,任凭厂家回炉再加工、再包装,改头换面之后又销售给消费者,抑或是把今年卖不掉的月饼“留到明年卖”。其次,执法须“从严”,相关执法部门应对售卖回炉过期变质月饼的厂家和商家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妨通过“高额罚单”、列入“黑名单”,甚至实行“从业禁止”等最严处罚机制,让这些无良厂家和商家付出“沉重的代价”,倒逼其恪守食品安全“底线”和“红线”。其三,消费者须“擦亮眼睛”,一旦发现“问题月饼”,要第一时间检举揭发,以维护自身权益不受损害。
  当然,监管部门也可通过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形成一套长效的监管机制来监管“月饼的去向”。比如:北京试点实施了“节令食品日报制度”,即自月饼生产之日起,生产企业每日要向当地食药监管部门报告月饼产量、销量、销售去向、退货量、销毁量等信息,供监管部门掌握月饼生产、销售、退货及回收处置情况;上海建立起一套“回收上报制度”,不论是直售还是代售月饼,商家都要定期向相关监管部门报告月饼回收与销毁情况,监管部门将负责落实监督。
  “月饼去哪了”这道题,各地各级监管部门必须认真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