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退出领导岗位的干部到村任职,这在合肥还是首次。8月26日,合肥市委组织部召开全市选派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到村任职工作座谈会。会后,45名退出领导岗位的干部奔赴合肥45个村(非全省统一选派的130个村)任职,担任第一书记。为何选派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到村任职?他们是如何选出来的?到任后承担哪些职责?就大家关心的问题,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与合肥市委组织部取得了联系。
老干部经验足,是乡村振兴人才资源
“乡村振兴是时代的主旋律,此次选派45名退出领导岗位的干部赴村任职,主要是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合肥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组织部门需要发挥自身的优势,比如人才、干部、组织资源等向基层一线汇聚,让退出领导岗位的干部到村任职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在干部职级并行后,一些退出领导岗位的老干部仍然具有很好的身体素质,他们能力强、经验足,其中很多人在农村工作过,有浓厚的乡土情结。组织部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这些老干部服务乡村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他们到村任第一书记,也是为基层送去一批熟悉党的方针政策、视野宽阔,协调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的乡村振兴人才。
据了解,通过个人自愿申请,单位组织报名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到村任职人选77名,并经合肥市委组织部初步审核确定人选54名。之后,合肥市委组织部通过与报名对象面对面考察、与其单位主要负责人谈话,以及听取其单位人事部门的意见等形式,最终确定了45人。由于赴村任职并不是“走形式”,而是要为乡村振兴做出实际贡献,所以符合要求的硬性条件包括年龄、身体素质、家庭状况等多个方面,有的报名对象年龄偏大,或是考虑到身体状况,存在一定风险,因此“无缘”此次赴村任职。
任期三年,主要承担四个方面职责
记者了解到,在第一批45名退出领导岗位到村任职的“老干部”中,由合肥市直单位选派17人,县(市)和乡镇选派28人。他们平均年龄60岁,其中50~60岁27人,60岁以上18人,年龄最大的63岁,最小的52岁。
此前,合肥市委组织部综合考虑了村班子状况、发展需求等因素,从全市筛选出50个村(社区),供市直单位报名人员双向选择。在最终选派的45个村中,21个村为选派干部原籍或曾工作过的地方,24个村为村级集体经济较弱、服务群众能力不强的村。
9月10日前,45名“老同志”已全部到村上岗,任期三年。到村任第一书记后,他们又担负着哪些职责?
据介绍,为确保“融得进、干得好”,合肥市对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明确了4个方面的职责,包括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到任后,他们将协助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以及帮助教育管理党员、发现培养后备干部等,同时借助自己的资源、人脉等优势,助力产业振兴。此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人居环境建设、改水改厕等问题突出,“老干部”也要在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工作中发力。
对于老百姓最为关注的民生保障问题,“老干部”任职期间要重点加强道路交通、农田水利、安全饮用水、生活用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经常联系走访群众,了解、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遵守选派规定,不胜任及时调整处理
据介绍,这45名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到村任职,代表的是组织行为,更代表了党的形象。合肥市制定了《合肥市选派干部管理实施细则》,将退出领导岗位到村任职干部与全省统一选派干部均纳入此实施细则管理。
根据要求,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到村任职期间,要与派出单位工作脱钩,每月在村工作时间不少于20天,并参照选派干部执行请销假、工作例会等制度,开展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对于工作不认真、不负责的“老干部”将进行批评教育,不胜任、不称职或造成不良后果的,及时调整处理。
“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到村任职,不是追求返聘报酬,而是奉献。通过我们和这些干部的交流发现,大家都有着回报社会的意愿,也有挑战自我的精神,并且基本上没有人主动提过待遇问题。”合肥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到村任职期间,将由派出单位发放生活补助、通信补贴和往返交通费,租住民房费用由派出单位据实解决。对已退休或驻村期间退休、自愿在村工作且具备正常履职条件的选派干部,经市选派办审批同意后,退休后在村工作期间,由同级财政保障每月不低于1000元经济待遇。与此同时,派出单位要加强与选派干部联系,每半年听取1次工作汇报,单位党委(党组)负责同志每年要到村开展调查研究,协调推动工作落实。
乡村振兴要靠人才、靠资源,合肥市委组织部也希望更多的各界人士能够带着资金、技术、项目,为乡村振兴补充新鲜“血液”。(下转A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