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
老干部当“村官”,是创新之举值得推广
(上接A04版)
  合肥市选派首批45名退出领导岗位的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任期3年。老干部们在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中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老干部当“村官”是创新之举
  “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合肥首次选派退出领导岗位的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这是人才选用机制的一种创新,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值得推广。”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教授昂永生表示,当前乡村发展由脱贫攻坚全面转入乡村振兴,围绕实现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乡村建设的现代化水平都要提高,老干部有一定的人脉资源,他们可以用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等,参与乡村振兴,为乡村建设增加力量。
  其次,老干部与农村和农民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很多来自农村,对农村生活知根知底,对“三农”比较熟悉,他们掌握党的方针政策,有着独特的政治、经济优势,让自愿当“村官”的老干部参与农村社会治理,借助他们的社会资源和力量影响群众,将有力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成为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老同志下乡后,要不忘初心,积极作为,如何保持旺盛的精力和状态,需要做好一定的思想准备。”昂永生说,当前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如何振兴乡村,对干部的素养提出了全面的要求,老干部虽然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也要与时俱进,和群众打成一片,提高农村百姓的思想水平,推动发展农村经济。“如今很多地方乡村都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居多,青壮年大量外出,如何引进和留住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这也是对老干部的最大考验。”
  昂永生认为,如何把党的政策、老干部能力提升和当地经济发展有效结合起来,找到一个乡村振兴发展的有效路径是很重要的,要让群众真正感觉到老干部们来和不来不一样,来了变化不一样。他建议,相关组织部门对下乡的老干部生活上要做好保障,让他们心无旁骛为乡村振兴发展做出贡献。
  老干部要争当乡村振兴“带头人”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教授王云飞表示,相比年轻干部敢闯敢拼,开拓进取,老干部则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见多识广,熟悉党的方针政策,在工作中能保持定力,把握方向。合肥这一举措在当下政治、经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之下,有着重要的意义,“老干部稳扎稳打的做事风格,有助于当前农村转型发展中的社会稳定。”在他看来,这项举措不仅仅是简单的选派,而是一项战略性决策,体现了合肥对未来发展的高屋建瓴和未雨绸缪。
  老干部工作几十年,经历过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的一系列重大变迁和时代发展,丰富的工作经历让他们对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了然于胸,发挥余热的潜能很大。“自愿下乡的老同志,他们都怀抱一颗想干事、干成事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愿意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王云飞表示,广大老干部要忘掉过去的职位和荣誉,尽快转变角色、适应新岗位,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到岗之后要积极融入到老百姓之中,深入了解村民关心的问题、难题,身体力行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自觉履行岗位职责,发挥作用,创造业绩,争当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
  本组稿件由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姚一鸣刘旸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