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6版
发布日期:
摄影的事
  □旌德方光华
  数码相机一普及,不知从哪天开始,我发现身边的人,一个个摇身一变都成摄影人了。
  我算得上是“老宣传”。胶片时代专业玩相机的,除了照相馆就算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当年,县里搞活动大多请文化馆里的摄影师当差。一个县业余摄影的人屈指可数,玩不起可能是主要原因。本世纪初,我所在的皖南小县成立文联,把摄影和奇石盆景放在一块,成立了个协会。三年前,我有幸参加摄影协会单设后的一次年会,一了解,协会有会员过百人,这个数字早超过作协、美协、书协会员人数的总和了。
  数码相机的最佳搭档是旅游鞋。双休日刚开始的时候,大家伙好像觉得没什么意义。到了全民摄影时代,双休日的价值一下子全体现出来了。不仅如此,这样的搭档将旅游景点的概念一下子无限延伸开去。当然,这不符合有关部门对旅游景点的衡量标准。但这些人真的都是明朝徐霞客的学生,从来没有一个时代,一座山、一片梯田、一条河,会有今天那么多闲人去造访。这些人不是农夫、不是樵夫、不是渔夫,但一个个都是发现美的人、传播美的人。
  网络给了摄影人一个表现自我、展示才能的好平台。没有网络,摄影人的队伍不会发展这么快。只有在网络上,摄影人才会适时感受到自己的人气,体会到成功的同时也积攒起动力。无论哪一个县市的网上论坛,都囊括了那个地方山川万物最精彩的图片,此说恐怕不会过分。只要有点吸引力的山峰,存几座古桥的小河,留几幢老屋的村落,摄影人就会去个不停。
  聪明的地方主事者大多会借摄影人的力量,去发展乡村旅游,在他们发现美的地方去培育起一个个摄影点,为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吆喝。内行的领导还会策划起一个接一个的摄影赛事,推波助澜。这个时候的摄影点,就有着不一般的意义,既是风景摄影的最佳地点,又是培养旅游景点的一个潜在资源。“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句歌词用在这里,好像也是量身定做。
  徐霞客时代,游记是规范的艺术表现方式。毫无疑问,独领风骚的徐先生,是那个时代名山大川的代言人。到了读图时代,徐先生的游记就成古董了。旅游宣传,现在的徐霞客们是空有一身武艺,也没几个人帮场。时下一些人最不愿意做的事就是读书。再用心写的行走散文,也只能是文人间的私房菜。摆弄相机、手机发微信、视频、抖音,比写文章要简单许多,看图比读文字损伤的脑细胞实在要少许多。读图时代的宣传,风光摄影成了时尚。于是,许多地方领导身先士卒,用镜头去捕捉地方山川的特点,用照片去吸引游客的目光。一些不是景点的山川,一些不算景点的村庄,因为一两张照片,网上来来去去或许就红成了经典。先是在摄影圈中传出去,而后在“驴友圈”自驾圈中盛名远扬。这样的传播,即使不能造就一个旅游目的地,也可打磨成一个摄影者追风的风景拍摄点。人气上去了,吃饭喝水进而住宿就有需求了,当地人自然就会多出一些收入。黄山市休宁县最偏远的白际村,10多年前还是个刀耕火种的地方,后来当地农民用卡片机将白际村的沟壑峡谷、瀑布飞流风光照片放到网上,吸引了大批驴友造访,现已发展农家乐20多家,年接待游客5万人,土特产的价格翻了几番。
  这个从摄影圈中起步的景观,最终挂上了世界自然遗产的胸牌。黄山市黟县塔川的红叶,因为一批批摄影人候鸟般来来去去,被炒为国内四大赏红叶的圣地之一。如今古老的徽州晒秋,在摄影人的镜头前演绎成了“赛”秋:粉墙黛瓦的旧屋顶,雕刻精细的木窗前,高高长长的竹竿上,方方圆圆的竹匾里,红艳艳的辣椒,金灿灿的玉米、南瓜、柿子,绿油油的莴笋片、青菜秆等秋收作物晾晒其中,各种色块与徽派古民居交相辉映,铺织成徽州最美的秋色。近五年,黄山市面向全球推出160多个摄影点,吸引采风游客数千万人次。我所在的旌德县兴隆镇三山村万亩梯田,同样是因为摄影人涉足,让“云上梯田”上了央视,成了网红打卡点。
  全民摄影时代,一个地方的知名度完全可能在万千镜头的开启中光彩夺目起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摄影人不仅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伯乐,还是改变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引路人。摄影艺术经济,毫无疑问是旅游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