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中央宣传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2021年度“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埇桥综合实验站站长王敏,获得2021年度“最美退役军人”称号。人们称他是扎根基层、坚守一线的农技推广排头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这一串含金量十足的荣誉背后,是一个钢铁汉子用20多年的青春岁月,扎根基层;用军人的担当和使命,坚守奋战,换来了让乡村更美丽、农民更富裕的无上荣光。
钻研农技昔日“门外汉”,变身“土专家”
王敏1990年12月入伍,1993年入党,1995年12月退伍。5年的军旅生涯,已经烙印在他的生命之中;军人的严谨作风,深刻融入他的血液之中。
退役后,王敏被分配到埇桥区农机局任农机技术员。面对农业技术,王敏是一个“门外汉”。骨子里不服输的王敏,发扬军人敢啃“硬骨头”的精神,潜心钻研农业和农机知识,向书本学、向农民学、向农机专家学。
“农业技术是一门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王敏说,在指导群众实际生产过程中,每个技术人员都必须参与生产实践,必须现场解决各种技术问题,这就需要农技人员不但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否则就会在实践中“摔跟头”。
宝剑锋从磨砺出。2012年,王敏被任命为埇桥区第一农机化技术推广站站长。他坚持边学边干,不断积累经验。他带头探索的“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玉米(大豆)宽行距标准化种植技术”获区政府科技创新奖,该技术在全省推广,有效解决了秸秆禁烧难题的同时,仅2016~2018年累计节本增效7419万元;他推广冬小麦精量播种技术,全区每年有240万亩应用面积,每年节约成本近9000万元。
经过近8年的努力,王敏负责的技术推广站已成为拥有自主产权的试验基地,以及各类试验、示范机械62台套,总价值近400万元,能够独立完成各类农机化技术试验示范的全省优秀基层站所。默默无闻的王敏,成为全国农机系统小有名气的农机农艺技术“土专家”。
脱贫攻坚一手抓队伍,一手抓项目
党员军人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2017年9月,王敏积极响应组织号召,担任埇桥区大泽乡镇雪花村扶贫工作队专干。
雪花村地理位置偏僻,党组织软弱涣散,发展较为落后。面对现状,王敏配合工作队队长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抓党建、带队伍。经过数月努力,他们把全村上下的思想凝聚到脱贫攻坚的道路上。
要想富,先修路。王敏和工作队长一起不辞劳苦地跑资金、找项目。总投资约800万、全长12公里的村村通公路修建完工,极大地便利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农产品的运输。
扶贫期间,王敏经常帮助村里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刘大爷老两口已有80多岁,儿子去世,儿媳改嫁,和两个小孙子相依为命,家徒四壁,无劳动能力,生活十分窘迫。王敏经常到他家嘘寒问暖,帮忙打扫卫生,为他们申请各项帮扶政策。因家族纠纷,孤寡老人老张长年在村外一角独居,以养鸡、养羊为生。王敏是老张家的常客,他不仅自掏腰包购买老人养殖的小鸡,还四处吆喝帮助老人售卖山羊,改善老人生活。
付出总有回报。两年多来,经过王敏和大家的共同努力,雪花村由原来贫困户270户、贫困人口778人、贫困人口发生率14.5%,分别降至贫困户17户、贫困人口48人、贫困人口发生率0.8%。2020年,全村所有贫困户顺利脱贫。
敏行讷言,身先士卒。在扶贫的同时,王敏还一直奋战在农技推广第一线。2019年,王敏操作联合收割机进行小麦收获作业试验,在近40℃的高温下连续工作6个小时。他在检查机车时,从2米多高的收割机上摔了下来,致使脊椎骨四根骨突骨折,后经相关部门鉴定为工伤九级。都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可王敏在医院住了不到20天,腰上带着护具又回到了工作岗位。
乡村振兴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王敏的人生,就是从一个战场到另一个战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以后,乡村振兴的大幕徐徐拉开。2020年6月,考虑到王敏在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组织上的专业优势,组织安排他到区属国企工作,为下一步乡村振兴发挥更大作用。
“在乡村振兴中,企业原先是在资金上起到杠杆作用,经过调整,现在转变为做产业、做模式,逐步专业化、精细化,并延长产业链。”王敏把专业技术与实施乡村振兴相结合,负责在埇桥区夹沟镇湖疃村建设全程农事服务中心。目前已完成冷库、综合服务中心、烘干塔建设,仓储及附属设施预计今年11月建成。该项目总投资为2051万元,其中1000万元为企业自筹,1051万元为项目专项资金。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利润200万元左右。
王敏还利用夹沟镇土壤优势,建立了400亩红薯产业发展基地,通过攻克种植技术难题,降本增效,每亩可实现增收七八百元。“我反复进行试验,把成功的种植技术教授给农民,并科学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引导土地托管思路,以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兴旺。”王敏表示。
疫情防控啃下“硬骨头”,取得“双胜利”
毫无疑问,疫情防控也是一场硬仗。如何让农机生产和疫情防控有效结合,是王敏需要攻克的难题。他利用专业优势,组织无人机深入到埇桥区三八乡、汇源小区及部分乡镇开展消毒工作,总计消毒面积10多万平方米。参加区政府复工复产督查工作组,深入乡村、作业现场、农资企业、防控卡点,督察防控措施落实情况,了解销售、进货、运输等环节是否有故意阻挠、物流不通的情况。要求经营户在正常经营保障供给的同时,绝不能放松防控疫情的这根弦,取得抗击疫情、复工复产的“双胜利”。
进入春季,王敏还深入农机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农机科技示范户家中,指导农机手做好疫情防控、农机具维护保养,督导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通过耐心细致的讲解、手把手指导,使他们进一步掌握了农机的维护保养技能,能够安全高效地使用农业机械,给广大农机手们吃下了“定心丸”。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面对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潮,王敏始终保持一名军人严谨、不服输、守规矩的作风,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还以一名农业技术人员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工作中,为建设美丽乡村、农业增产、农民丰收而努力奋斗,满怀豪情地创造着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军人、无愧于人民的精彩人生。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陈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