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3.9公斤!10月17日,在湖南省衡南县清竹村,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专家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继去年突破1500公斤大关后,再次刷新纪录。
当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在衡南县开展2021年南方稻区双季亩产1500公斤攻关测产验收,测产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在现场宣读了结果。测产结果显示,晚稻平均亩产为936.1公斤,加上今年早稻测产平均亩产667.8公斤,杂交水稻双季亩产为1603.9公斤。
“同一生态区连续2年双季亩产超过1500公斤,这意味着袁隆平院士生前提出的攻关目标实现了。”在测产现场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生理生态室主任李建武说,在前期持续高温的极端天气下,此次高产结果来之不易,表明品种的适应性较强,也为下一步推广打下了良好基础。
据了解,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被袁隆平院士看作是突破亩产“天花板”的关键。2019年起,衡南县被选定为第三代杂交水稻核心示范区,第三代杂交水稻组合“叁优一号”在示范基地开展高产攻关试验示范。
“我梦见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比扫帚还长,我和同事坐在稻穗下乘凉。”袁隆平生前接受采访时说,这是他做过的幸福梦。如今,杂交水稻双季亩产刷新纪录,袁老的梦想又近了一步。有网友感慨:袁老一定会很开心。风吹稻香时,一粥一饭间,想您!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浙江省建德市三都镇新和村袁隆平生态水稻种植基地试种的“巨型稻”迎来丰收并开镰收割。这里种植的“巨型稻”是由中国科学院夏新界研究员团队研发,2021年选择在建德市三都镇试种并取得成功。“巨型稻”的特点是长得高大,稻株粗壮挺拔,平均每株水稻植株高达1.8米左右,高度一般是常规稻的两倍。穗长粒多,单穗最高实粒数达到500粒左右。预计亩产可达900至1000公斤,较普通稻亩产增加200至300公斤。
同一天,袁隆平院士青岛海水稻团队在山东青岛举行海水稻收割测评会,测产工作人员在专家的监督下进行小区收割,现场脱粒及水分测定,最后折算成亩产。经测评专家组现场实打收割测评,编号为yc2009的水稻品种亩产最高,达到每亩779.1公斤。目前,分布在全国的12个海水稻示范推广基地已陆续开始秋收工作。
据悉,袁隆平院士青岛海水稻团队从2012年开始耐盐碱水稻(海水稻)的研究,历经多年的配组和选育,成功选育出一批优良耐盐碱水稻品种可用于大田种植,2020年首批耐盐碱水稻品种已通过国家审定。在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的引领下,全国海水稻种植面积有望达到100万亩。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眼下正值我国秋收秋种的关键时期,记者近日在多个产粮大省走访看到,面对洪涝等极端天气多发的情况,各地科学调度、抢抓农时,确保秋粮颗粒归仓。综合新华社、央视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