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北大学在其官方微博发布的一则捐赠倡议引发网络关注。该校校友总会号召校友、老师及学生每月捐出一杯奶茶或一杯豆浆的钱,支持母校发展。倡议发出后,不少校友表示支持,也有网友觉得很“辛酸”,还有人调侃西北大学是“中国最穷211”。(10月18日上观新闻)
大学公开向校友、老师及学生募捐,此举是很正常的行为,并不奇怪。而该捐赠倡议之所以成为新闻,在于其所倡议的捐款金额非常低,仅为每月一杯奶茶或豆浆的钱,相比其它高校所收到的动辄上千万、数亿元捐赠来讲,实在是有天壤之别,并由此引发网友的集体关注和热议,其中不乏支持的声音。
一个月捐赠几块钱、十几块钱,除非特别贫困的人士,对于普通在校学生和校友、教师来讲,并非多大的经济负担,完全承受得了。
从舆论传播的角度看,西北大学的捐款倡议顺利打破“圈层”,上了社交平台的热搜榜,被大众所知晓,对于募捐是好事,可以藉此获得更多人的关注,让大众看到西北大学经费不足的窘境,进而促使更多人动捐赠念头。同时,西北大学被网友冠以“最穷211”,也无损自身形象,反而激发更多人想去了解该校的欲望,符合当下的流量模式,有益于西北大学走出西部,成为更具全国知名度的高校。
当前,我国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是财政拨款,而包括校友捐赠、企业捐款等在内的社会捐赠,亦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经费来源,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近年来,一些高校的校友捐赠不断刷新纪录,诸如清华、北大、武大、人大、浙大等名校,每年都获得来自校友的巨额捐赠,说明校友回馈母校的意愿很强烈。
不过,从榜单上也可以看出问题,越是知名高校,培养出来的成功企业家越多,校友捐赠金额越大。而有些同属原“985”“211”的高校,却因知名度有限,校友的财力有限,很难见到大手笔的捐赠。捐赠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对高校的办学亦产生了直接影响,甚至会导致两极分化,有钱的高校发展越来越好,缺钱的高校则举步维艰,两者的差距越拉越大。
因此,对“最穷211大学”的公开募捐行为,大众不应一笑而过,而应加以反思。财政拨款、社会捐赠也需进行微调,不要将资源过度集中在少数名校,对那些有教学实力,但经费不足的高校,也应进行适当的倾斜,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让更多高校能够发展壮大起来。□江德斌